谭震林是什么军衔?
没有军衔。
1955年颁衔的时候,规定当时所有已经不再担任军职的人员均不授衔。包括邓小平、陈云等,均不授衔。谭震林也是这种情况。
1954年12月后,谭震林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农林办公室主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谭震林为什么没有被授军衔?
作为第三野战军的副政委,作为新四军6师师长和政委资格和粟裕、李先念、黄克诚、张云逸、邓子恢等差不多。应该授予大将的。也是和李先念、邓子恢、张鼎丞一样为大将提名的。可惜了,没有授衔,还有程子华等也够大将。至于邓小平和周恩来也该授予元帅的,还有高岗。
建国之初,谭震林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并主持华东局工作,顺利完成接管建政,清匪反霸工作,全面部署并组织实施浙江省建设发展规划,亲自领导修复杭州风景区。1954年调任中央副秘书长兼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1956年当选为党的八大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1977年至1982年间,谭震林先后当选为中共十大、十一大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谭震林主动退居二线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中顾委副主任。1983年9 月30日在北京病逝。
所以,谭震林同志建国后不是军职人员,未被授予军衔。
他是三野副政委,55年没有被授予称号,后来怎么样了?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攻占茶陵县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县级政府--茶陵工农兵政府。主席主持工作的是一个叫谭震林的大人物。
谭震林是湖南攸县人。参加红军前,他是一名革命工作者,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他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曾在攸县,茶陵两次领导工人运动,并担任攸县工人纠察队队长。他在群众中很有威望。后来,茶陵成立工农兵政府,他被选为政府主席。但由于工农兵力量薄弱,刚建立的政权很快被战火摧毁,谭震林跟随主席上了井冈山。
虽然两人没有共事,但还是可以见面的。后来,罗炳辉率红九军参加长征,谭震林则留下来坚持打游击。两人完全分开了。再次见面时,抗日战争爆发后,谭震林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罗炳辉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这两人级别相当。
新四军军部改编后,谭震林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委。一年多后,第6师团部与第1师团部合并。谭震林被调到新四军第2师,接替郑维三任师政委,与张云逸成为搭档。
1945年8月,二战结束后,中国人民迎来了久违的胜利。新四军改编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是粟裕,政委是谭震林。他们很快就遇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日本已经投降好几个月了。驻扎在高邮的日伪军仍拒不投降。苏坦多次劝降失败后,决定发动高邮战役。
华中野战军调集15个团的兵力,动员1.5万民工搞好后勤,一切只差一战,高邮守势的日军实在是太有底气了。事实上,他们正在输。我军仅用一天时间就攻占了整座城市。失去大势的日军只能缴械投降。此战歼灭日军1000余人,伪军4000余人,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此战的胜利,标志着华中人民解放军的日军据点已被彻底连根拔起。
全国解放后,谭震林从三叶副政委任上调任浙江,担任第一任县委书记。因为离开部队,1955年,这位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优秀将领,与这一称号无缘。然而,第二年,54岁的谭震林当选副总理。谭老虽然没有成为开国上将,但担任副总理19年,副主席8年,副国级27年。1983年9月30日,谭老在北京病逝,享年81岁。
吉林两个“兵儿子”孝敬一个妈妈是什么情况?
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四,在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前台社区的一栋普通居民楼里,62岁的王德兰与远在千里之外的陆军某合成旅班长李志标视频连线,不大的房间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今年‘大儿子’在家,‘小儿子’没回来,不然更热闹。”放下电话,王德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口中的“小儿子”就是李志标,“大儿子”叫谭振林,都是该旅已经退役的战士。
11年前,王德兰的丈夫和儿子在一年内相继去世,悲伤的她终日以泪洗面。偶然得知此事的谭振林主动上门认了王德兰做“妈妈”。
在随后的日子里,每逢节假日,谭振林都要带着米面、水果及营养品上门探望,帮着干些家务,陪着说话唠嗑。得知王德兰老人患心脏病,他留心收集治疗方子,购置备用药品,街坊邻居看见了,都说王大妈有了一个好儿子。
2012年底,即将退役的谭振林放心不下“妈妈”,他把爱心接力棒交给了从未见过亲生母亲的孤儿战士李志标手中。李志标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24年了,‘妈妈’这个称呼对我来说是一种奢求,今天,我终于叫了一声‘妈妈’,我一定当好这个儿子。”
从此,李志标视王德兰如生母。一次聊天中,他得知王德兰有块心病:老伴和儿子的骨灰仍存放在殡仪馆里未能下葬。李志标拿出积蓄,帮老人完成了心愿。看到老伴和儿子终于入土为安,王德兰抱着李志标哭了许久。
2016年初,已经退伍的谭振林和妻子姜晓雪商量后,举家搬到了通化。两人隔三岔五就往王德兰家里跑,很多邻居都以为,谭振林两口子就是王德兰的亲生儿女。
因一次学雷锋活动而起,又因贯穿雷锋精神而动人。在驻地,谭振林和李志标接力照顾“妈妈”王德兰的事迹感动了当地政府和群众,双双被评为“通化好人”。该旅政委刘士秋告诉记者,虽然一个“兵儿子”可能会暂时离开,但始终会有更多“兵儿子”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将雷锋精神一直传承发扬下去。
谭震林为什么没授衔
因为1955年授衔的时候不在军中的将领都不评军衔。
在建国之后谭震林被调离了军队,那个时候全国各地缺干部,像谭震林这种能文能武的人更少,他先是被调为浙江省委书记,并主持华东局的工作,1954年的时候又被调为中央副秘书长等职。
1955年授衔前毛泽东建议:“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因此谭震林没有获得军衔。
扩展资料:
功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纵队政委、军政委、福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红军主力长征后,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军事部部长、副主席,和张鼎丞、邓子恢领导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初期,任新四军第2、第3支队副司令员,率部开辟皖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委,领导军民反日伪军“扫荡”、“清乡”。
解放战争初期,任华中军区副政委兼华中野战军政委,同粟裕指挥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后兼任内线兵团政委,与许世友一起指挥胶东保卫战,并参与指挥济南战役。
淮海战役中,为总前委成员,参与战役的组织指挥。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4月率7兵团强渡长江,进军浙江。建国初期,任第一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副政委、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
谭震林的人物生平
谭震林,汉族,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攸县城关镇工人家庭。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11年,谭震林入私塾学习,两年后,在书纸店当学徒,并广泛阅读了进步书籍,从而接受了革命思想。20年代初期,在攸县、茶陵组织发动两次工人斗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攸县工人纠察队长、县总工会宣传干事、县党部工农运动特派员。曾组织发动家乡人民支援北伐,开展农民运动,解除反动武装。“四一二”后,发动万人游行示威。“马日事变”后,由于反动派下令通缉,他奔走长沙、武汉仍无法找到党组织,被迫回攸县进行地下革命活动。
1927年冬,工农革命军攻占茶陵县城,谭震林被推举为茶陵工农兵政府主席,同时恢复了茶陵工会组织,并任工会主席。年底,随工农革命军撤离,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投入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先后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副书记、书记和工农兵政府土地部长,在江西省永新县成功地领导土地分配工作。1929年,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和红四军前委委员。1930年,率红十二军攻克湖南攸县和江西吉安。1930年至1932年任红十二军政委、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一方面军军委委员和福建军区司令员、政委。
抗日战争时期,谭震林是江南抗日根据地的开拓者。1938年,先后任新四军第二、三支队副司令员,在皖南广泛展开游击战争,打败日寇对清水潭、马家园的进攻,繁昌保卫战以小胜大,七战七胜,粉碎日寇夺取繁昌、扫荡皖南的计划。1940年,谭震林在江苏突出抓抗日武装建设,将组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一、二支队合并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部,自任司令员兼政委,创建东路抗日游击根椐地。1941年任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委、苏南区党委书记。同年夏,率部主动出击敌人80余次,粉碎日寇疯狂进攻,同年初冬,亲自深入领导开辟新区,所部十六旅遭偷袭后,回苏南,同敌人展开顽强战斗,保护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2年调任新四军第二师政委兼淮南区党委书记。1944年,谭震林率部解放淮安-宝应以东广大地区。
1947年谭震林任华中野战军第一副政委;指挥内线“兵团”取得胶东战役的胜利。1948年,同许世友指挥发起胶济线西段战役、潍县战役、兖州战役、济南战役。随后,同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组成总前委指挥淮海战役,亲率3个纵队胁迫国民党冯自安部起义,并与兄弟部队全歼黄伯韬兵团。1949年,谭震林出席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此间,中央军委对全军实行整编,华东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谭震林任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
建国之初,谭震林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并主持华东局工作,顺利完成接管建政、清匪反霸工作,组织实施浙江省建设发展规划,领导修复杭州风景区。1957年谭震林回湖南攸县成功地开展民主办社试点工作,整个农业合作化期间,谭震林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作了长期艰苦努力的探索。十年内乱期间,谭震林气魄雄伟,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同林彪、江青反党集团作坚决斗争,严厉斥责张春桥并揭露江青的野心,虽惨遭迫害仍不畏强暴,毫不妥协。1973年至1977年间,谭震林先后当选为中共十大、十一大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谭震林主动退居二线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中顾委副主任。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病逝。 中央红军1934年10月长征后,谭震林担任留守苏区的中央军区(留守部队)“国家政治保卫分局长”(直属中革军委领导)。在当时苏区“肃反”扩大化的强烈氛围下,以莫须有的罪名,和项英共同合谋处决(用大刀砍杀)了原红12军参谋长林野(黄埔军校毕业生)夫妇(其妻系上海大夏大学毕业生,被杀时刚从福建大城市找到苏区与林野团聚)。1945年,中共“七大”为林野平反,并追认林野为革命烈士。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二、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中共苏南区党委书记,新四军第2师政治委员,中共淮南区党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副书记,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内线兵团(又称东线兵团)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兼第七兵团政治委员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职。
1954年12月后,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曾被选为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3年9月30日卒于北京。 1911年,谭震林入私塾学习。两年后,在书纸店当学徒,并广泛阅读了进步书籍,从而接受了革命思想。
20年代初期,在攸县,茶陵组织发动两次工人斗争。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攸县工人纠察队长,县总工会宣传干事,县党部工农运动特派员。曾组织发动家乡人民支援北伐,开展农民运动,解除反动武装。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传到攸县后,发动县城万人游行示威。“马日事变”后,由于反动派下令通缉,他奔走长沙,武汉仍无法找到党组织,被迫回攸县进行地下革命活动。
1927年冬,工农革命军攻占茶陵县城,谭震林被推举为茶陵工农兵政府主席,同时恢复了茶陵工会组织,并任工会主席,年底,随工农革命军撤离,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投入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先后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常委、副书记、书记和工农兵政府土地部长,在江西省永新县成功地领导土地分配工作。
1929年,谭震林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第四纵队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和红四军前委委员。
1930年,同罗炳辉率红十二军攻克湖南攸县和江西吉安并投入中央根据地反围剿战争。
1930年至1932年任红十二军政委,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一方面军军委委员和福建军区司令员、政委。
1935年任闽西南军军委军事部长,1936年任闽西南军委副主席。整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谭震林是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和优秀红军指挥员。 抗日战争时期,谭震林是江南抗日根据地的开拓者。
1938年,谭震林先后任新四军第二、三支队副司令员,亲率第三支队在皖南广泛展开游击战争,还打败日寇对清水潭,马家园的进攻,繁昌保卫战以小胜大,七战七胜,粉碎日寇夺取繁昌,扫荡皖南的计划。1940年,谭震林在江苏突出抓抗日武装建设,将组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一,二支队合并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部,自任司令员兼政委,创建东路抗日游击根椐地。
1941年任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委,苏南区党委书记。同年夏,谭震林率部主动出击敌人80余次,粉碎日寇疯狂进攻;同年初冬,亲自深入江都、高邮、宝应等地区,领导开辟新区。新四军6师十六旅遭偷袭后,请求回苏南,兼任十六旅旅长,总结经验,整顿部队,同敌人展开顽强战斗,保护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42年谭震林调任新四军第二师政委兼淮南区党委书记,狠抓了机关作风整顿和生产自救运动。
1944年,谭震林率部解放淮安、保应以东广大地区,取得了占鸡岗反顽战斗的胜利,扭转淮南地区抗日被动局面。 1945年,谭震林任华中分局副书记、华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政委,并当选中共七届中央委员。同粟裕指挥部队作战40多天,完成华中战场作战任务后挥师山东。
1947年谭震林任华中野战军第一副政委,指挥内线“兵团”取得胶东战役的胜利。
1948年,同许世友指挥发起胶济线西段战役,潍县战役,兖州战役,济南战役。
1949年,谭震林出席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此间,中央军委对全军实行整编,华东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谭震林任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 建国之初,谭震林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并主持华东局工作,顺利完成接管建政,清匪反霸工作,全面部署并组织实施浙江省建设发展规划,亲自领导修复杭州风景区。
1954年调任中央副秘书长兼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1956年当选为党的八大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1957年谭震林回湖南攸县成功地开展民主办社试点工作。整个农业合作化期间,谭震林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作了长期艰苦努力的探索。十年内乱期间,谭震林气魄雄伟,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同林彪、江青反党集团作坚决斗争,严厉斥责张春桥并揭露江青的野心,虽惨遭迫害仍不畏强暴,毫不妥协。
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