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文献馆实体馆地址在哪里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浙江财经大学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文献馆实体馆设置在该校内部所以地址是学校的地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该校设施齐全师资力量强大吸引了众多群众。
无锡名人有哪些?
无锡名人有:
1、华笃安:
华笃安,字国良,著名文物收藏家;江苏无锡人。著名印章、尺牍收藏家;早年为实业家,常州大成纱厂厂长。建国后任上海安达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代理经理、副总经理,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基原室副主任。华笃安先生广泛搜求明清篆刻流派印章及明清尺牍,藏品极为丰富。
2、华君武:
华君武,祖籍江苏无锡荡口,出生杭州;中国著名漫画家;1938年到达延安,华君武从事抗日宣传并为《解放日报》画时事漫画;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华君武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人民文学》美术顾问。
3、王选:
王选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4、孙冶方:
孙冶方原名薛萼果,化名宋亮、孙宝山、叶非木、勉之等,无锡玉祁镇人,模范共产党员,著名经济学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于1985年开始设立和评选,每两年评选、颁发一次,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
5、顾宪成:
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苏无锡人,在万历八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
薛家好的家规和家训?
在无锡玉祁镇的礼舍村薛氏聚居地,同一条老街上诞生了薛暮桥、孙冶方(原名薛萼果)两位著名经济学家,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礼社薛氏宗谱中有薛氏祠规、祖训、家训,告诫子孙以孝为本,尊长爱幼,夫妻和睦,交友审慎;要求子孙深切领会让、厚、勤、俭四字家训精髓。薛家能够成为无锡望族,名人辈出,原因可见一斑。
薛福成家族教育具有男女兼重的重要特点。早在光绪17年(1891年)薛福成便曾提出:“凡男女八岁以上不入学堂者,罪其父母。男固无人不学,女亦无人不学”。薛福成的这一主张比起1904年初“癸卯学制”推出“国民强迫教育”要早12年多,这种兼重男女教育的理念,不仅有利于并体现了薛氏女子教育的发展,对于当时的中国更是一个进步的改革主张。
薛氏家训:
夫物之能受者必有其量,物之能载者必有其基。是故经云厚德。谚云,忠厚立心,持躬莫此为要。诚能出一言,惟恐其发人之隐;萌一念,惟恐其有伤于物。寻常之陵犯,惟示优容。亲故之艰危,务存矜恤。身体力行,自然习惯成性。苟其刻薄居心,浇漓成习,君子所不齿,世人之所共訾焉。
目前国内有什么经济学奖项是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的?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为纪念中国卓越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对经济科学的重大贡献,表彰和奖励对经济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推动中国经济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而设立的。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于1985年开始设立和评选,每两年评选、颁发一次,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该奖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组织评选,其获奖成果基本反映了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前沿的最新成果,代表了中国经济学研究各领域的最高水平。
2019年11月17日,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十八届颁奖典礼暨中国经济学发展七十年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1部著作,3篇论文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设立原因
为纪念孙冶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大贡献,经济学家薛暮桥、于光远、许涤新等发起于1983年6月19日成立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委员会”,1985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开始设立并评选。是中国经济学领域的最高奖项,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评选意义
迄今为止,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已在北京、深圳、日照和无锡等地举办了15届颁奖大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的历任评奖委员均为中国资深经济学家。30年来,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本着孙冶方同志生前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公平、公正地评选,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经济学界新人,为繁荣中国经济科学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多位获奖的中青年经济学家目前已在中央和国家重要领导岗位工作。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孙冶方(1908-1983):原名薛萼果,化名宋亮、孙宝山、叶非木、勉之等,无锡玉祁镇人,模范共产党员,著名经济学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经济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的田志远原型是谁?还有夏默原型是谁?
两人都没有明确的原型。
1、田志远
《邓小平》第二集交代,田志远的工作单位是“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虽然“田志远”的名字是假的,但“田志远”的这个单位却真实存在过。
由于《邓小平》剧中出现了有真实姓名的胡乔木,因而田志远这个形象的原型,最可能是当时在国务院政研室的邓力群、于光远两人。
根据剧组的说法,田志远糅合了多个人物原型。邓力群和于光远虽然都曾在国务院政研室工作,后来都曾出任社科院副院长,但二人的意识形态色彩迥异,邓力群保守,而于光远更开明。
虽然田志远在剧中的一些具体情节和邓力群吻合,但从剧中“田志远”的言论来看,他鲜明地倾向改革,在意识形态上更接近于光远。而且田志远和于光远的名字中都有一个“远”字,也可以作为印证。
2、夏默
夏默在剧中被设定为“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原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邓小平在剧中称他是“我们党内的经济学专家”。
据学者曹东勃考证,能配得上“党内的经济学专家”这项帽子的,不超过三个:孙冶方、薛暮桥或马洪。三人都有在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工作的经验,在不同时期分别担任过“经济研究所所长”。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薛暮桥和马洪都领导过国务院的智囊机构,这可能与电视剧中夏默后续的角色相对应。从电视剧片花来看,可能在电视剧后面有邓小平视察宝钢的情节,而马洪参与过宝钢建设的论证。
此外,邓小平在剧中还和夏默谈及关于发展中外合资经济的问题,而在历史上,马洪也是较早率团访问海外,并系统介绍国外企业管理理论方法,推动中外经贸合作的高层智囊。
当然,从年龄和籍贯来看,上述人物与剧中的老田、老夏不能完全对应。电视剧中的田志远和夏默,可以说是当时一批高层智囊的群像,其中可以找到邓力群、于光远、杜润生、孙冶方、薛暮桥、马洪等人的影子。
老田和老夏两人同邓小平的密切互动,正是当时智囊影响高层决策的历史真实的投射。
扩展资料: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把八年历史脉络分为:“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艰难复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84年,改革开放创办特区、中英香港问题解决”三大阶段。
总编剧龙平平表示,电视剧围绕着三块主题架构客观反映8年的发展脉络,就要保证大事件不能丢,少了一块,历史转折不全面。
全剧共出现了五十多位真实的、有名有姓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一些领导人至今健在。剧本初成稿,龙平平也曾经有过忐忑,直到著名评论家李准评价该剧本是改革开放的群英谱、光荣榜,
“这话说得很到位,也点出我们创作的目的之一。即让后人铭记这些人为我们的国家发展、人民新生活的开创所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