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心得
《红楼梦》读书笔记
高2019级5班 曾皓月
《红楼梦》故事的中心,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宝王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唯一的知己,宝钗虽也可爱可敬,心灵上总有一层隔膜。贾府的当权者们,即宝玉的祖母和父母,则是越来越发现宝钗符合贤惠儿媳的标准,黛玉的性格气质却隐隐含有某种叛逆性。宝钗能把对宝王的爱尽量克制在礼法的范围之内,黛玉却往往作了执着的表露。悲剧尤其产生于两个选择的权威性大相悬殊。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娶谁作妻子,宝玉自己是一点权利也没有的,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于是,悲剧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并不是来自理性的认识,而是来自直接的感受。他对一切“须冒”深恶痛绝,又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边,长期接触到那么多青年女性,看到她们受到不应有的轻视,看到她们的地位是那样屈辱,命运是那样悲惨,对她们以爱又敬,为她们又悲又愤,回过来就更多“须眉”深恶痛绝。他对女性的尊重,看来也许有过于美化的地方,其实那只是他所理想的最完美的“人”,穿着女装的形象罢了。
这个所谓的“女儿国”,实际只是贾府的一部分,而整个贾府,则是一个冠冕堂皇外表之下充满了污浊丑恶的贵族家庭,只有门前一对石狮子是干净的,并且和整个社会的污浊丑恶联结成一片。大片的污浊丑恶之中,有一小块芳香美丽。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尊重,他理想着完善的“人”,但现实中的男人他觉得太丑恶了。他对女性的颂歌,其实就是“人”的颂歌,但是他又眼见一幕又一幕的女性的悲剧,眼见这人世间仅有的美,逃不了毁灭的命运。
宝玉感受到的,不只是他自己的悲剧的重量,加上所有青年女性的悲剧的重量总和,而是远远超过这个总和,因为身在悲剧中的青年女性,特别在那个时代,远不是都能充分感受到自己这一份悲剧的重量,更不能充分地同感到其它女性的悲剧的重量。
如果不从宝玉的角度看,而从贾母等人眼光来看,所有女性的悲剧,都不成其为悲剧,有的是咎由自取,有的死有余辜,有的命中注足,有的是偶然事件。
读书笔记——《红楼梦》
高2019级5班 潘玥
《红楼梦》最初名为《石头记》,但相比其它书名,“红楼梦”却更适合它,“红”在古代代表“女儿”,即女性;楼是深闺大宅。“红楼”和“朱门”一样,是古代王侯贵族住宅的代称。不言而喻,“红楼梦”就是说红楼贵族的显赫无非南柯一梦。本书以贾、薛、王、史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又讲述了红楼女子的爱恨情仇。
《红楼梦》中最令人惊艳的莫过于金陵十二钗,这书中最优秀的十二位女子。人们为她们的才情赞叹,又为她们的命运惋惜。其中出场最为庄重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也是最为津津乐道的人物。
林黛玉,书中女主角,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子。她表面上柔弱,内里是一位孤高的女子。有人认为她小肚鸡肠,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虽美,却是一种病态的美。而也有人认为“她的钟情,嫉妒、多疑、纠缠、惧怕,她的病态,表现了许多弱者的内心,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的不愿人知的那一面内心。我也曾不喜爱哭、娇气的林妹妹,但读完书后,却不由自主被她的聪慧、清高、痴情所吸引。她的身世,她所处的家庭是怎样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林黛玉令我叹服。她的小心眼儿、刻薄、娇气在这种经历下,反而不会让人过于反感。我喜欢又心疼这个女孩,她的坚强让我感动,她的率真让我眼前一亮。
“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薛宝钗曲,黛玉刚而薛宝钗柔,黛玉热而薛宝钗冷,黛玉尖锐而薛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薛宝钗世故…一个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个是宠儿。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其扬黛抑钗,他的意思是鲜明的。”俞平伯的评价令我感叹,在封建家庭中,黛玉没有宝钗讨人喜欢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跳出书本看,黛王却比宝钗更吸引人,她“是理想,是诗”,是天真烂漫,有着独特的气质与灵魂。
《红楼梦》读后感
高2019级9班 王智扬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醉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在其著作《红楼梦》第一章回中的诗文,也是作者对于自己一生的总结,从曹雪芹的经历来看,此诗不可谓不贴切,而当我真正翻开那千古绝响的“荒唐之言”时,才隐隐感受到血与泪凝结而成的文字之下是怎样的悲哀,红楼红楼,说尽红楼,叹尽红楼。
小说开篇,作者便说此是“行为见识皆出我之上”的女性而作,从书中塑造的众多可爱可敬的美丽少女中看得出,他确实是抱着这样的目的的。林黛玉在我看来最有灵性,薛宝钗最为知性,还有探春、惜春、迎春、金钏儿、晴雯等等,她们作为女子的动人之处,无不让我心神摇曳,感慨万分,以至于那作为主角的贾宝玉竟像混迹在众多美好事物中唯一不和谐的事物了,他不识大体,劣于文章,还常常无理取闹,没来由便发一场“痴病”,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又何德何能受到那么多美丽女子的青睐。且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是何等惊世孩俗的发言啊!无怪乎贾政会觉得他将来必是“淫魔色鬼”、“酒色之徒”了,恐怕我当时读到此句时鄙薄之情也是溢于言表吧!这宝玉,作故如此“娘炮”?直到我耐着性子读下去,才终于发现了些不一样的东西来。
宝玉喜欢女孩子们,这是他早就表态了的,于是才有这样的细节:有一回他被烫了手,反倒问烫了他的那位姑娘疼不疼;下雨时他自己被淋成落汤鸡,却提醒一位姑娘赶快避雨。读到这些时我才发现宝玉的喜爱之情原来是那么的纯粹,而非我以为的占有欲。鲁迅形容:“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昵而敬之”,这种敬意让他的爱意显得是如此的不同,而这种敬意又是如此广泛地存在于对每个女子的感官中,以至于在读者的心目中的宝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情”,在古代众多男性人物中,能全心全意为女子着想的,我所见也仅仅是宝玉而己了。
曹雪芹在书中形容宝玉,说他是“似傻如狂”,结合上下文,这固不是什么好的话语,而曹雪芹在刻画贾宝玉这个人物时,可以说多的是这样的“坏话”了,未看清宝玉的精神内核,作为新读者之时,难免会对其格外讨厌,接下来就谈谈我所见的他的精神内核是如何的吧,想必也可为宝玉鸣些不平。
在古代小说人物之林中,贾宝玉是一个“异数”;他会为女子大喜大悲,将女子看作是心中知己的唯一形象,他厌恶男性,认为他们是“泥做的骨肉”,“浊臭逼人”,他将功名视为无物,甚至是痛恨无比,这一连串下来,宝王的形象似乎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淫棍,然而看过《红楼梦》的读者则不会那么认为,至少不会那么简单的认为,因为宝玉这个人物是复杂的,一个复杂的人物便不能仅仅看表面了(曹雪芹书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复杂而生动的,所以才会百读不厌,成为一代经典名著),而读宝玉之所以那么复杂,在无数读者的心目中有无数的形象,我认为源头便是宝玉的悲剧性和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来源于他本身,看见燕子他和燕子说话,看见鱼儿和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他甘心为丫头充役,受丫头的气,他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蹋起来值千值万都不管了。他聪明而憨厚,女性化而不侧媚。有些人可能会对这些不以为意,但这些细节恰恰表明了他是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人,他的心灵仿佛敞开一般,他不会将情绪隐藏起来,看起来便喜怒无常,曾经我认为这些是不成熟的表现,但真若成熟得只在场合允许时才笑,不允许时便面容肃穆,永远看不清他心底是如何想的,恐怕宝玉也不会有那么大的魅力了,那些女子是否对他真心也未尝可知。贾宝玉的赤子之心表现出来是“痴狂”。我们看《三国演义》看到的是雄主名王、谋臣勇将之事,看《水许传》看到的是草莽英雄、江湖豪杰之事,女子则多为男人们的附属品,就是专门写女性的文章中也将女子写献媚争宠,写的是淫妇荡妇之事,如《金瓶梅》,这与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状况是分不开的。而在这种没人会觉得不妥的现状中,一部《红楼梦》横空出世,其主角贾宝玉更是为女性发言的代表人物,而更为可贵的则是贾宝玉本身是一个男人,他为女性发言让这种冲击变得更为巨大。书中写他身世,说他本是“通灵宝玉”,是“集山川日月之精秀,这可是作者本身对其正当性而背书?宝玉爱女子,也为女子悲哀,这种同情心让他不凡,让他对女子的爱上升到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他的“痴狂”,他的赤子之心便是如此而来了。
书中贾宝玉在太虚幻境曾看过金陵十二钗的批语,却不得其意。我们作为读者,秉着上帝视角,自然明白那是书中人物的经历与结局,所以我们才会与那警幻仙姑一同痛骂“痴儿!竟还不悟!”我们会想若他看懂了那些预言,书中各人物的悲剧结局能否就被改变了呢?可惜并没有,于是宝玉的悲剧性便被引出来了,他看出了那些美丽女子们受到的压迫而又无能为力,他看着她们中的一些人一步步走向灭亡而又无法阻止,他经历了她们的毁灭,最后却只能在残骸前哭泣,他曾流连于美好之间,却眼時睁看着“食尽鸟投材,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谓悲剧,便是要将美好的东西打碎。宝玉的悲剧,在于他身处于漩涡之中而不自知,所以才会一遍遍目睹,一遍遍心伤。所以最后宝玉出家,我认为无可厚非,宝玉蒙尘,莫不如是,也只有看不见才好了。
浅谈刘姥姥——《红楼梦》读后感
高2019级9班 王婼彤
小时候读《红楼梦》,在满篇“之乎者也”愣是没读出个大概来,当真是“满纸荒唐言”。现在再读,虽然仍读不到“一把辛酸泪”,但总算有了些自己的见解。满书的佳人才子,少爷小姐中,我独对一个人印象深刻——她就是刘姥姥。
她看似是一个与荣、宁国府八杆子打不着的人,作者却给了她不少笔墨。这个在作者笔下有些粗鄙的乡野妇人,我却看到了一颗金子般的心。
她很有生存的智慧。乡下生活贫苦,家里快要揭不开锅,女儿女婿整日哀声叹气,不知怎么办才好。此时,刘姥姥却想起,家中祖上与那金陵王家有些渊源,并得到了家人一致认可,古时候的乡下,年龄大代表着生产力低下,所以一个老人在家中往往被当作“累赘”看待,而刘姥姥却能赢得家人的尊敬与重视,可见她平时应该是颇有想法与手段。有了法子,女婿却不愿前往,其一是因为他需要在家中劳动;其二,他祖上与王家不过是结拜兄弟,并不亲厚,他怕失了面子;再有,一个四肢健全的大男人,去做这“讨饭”的活计,别人大抵是不愿意给他钱的。
于是刘姥姥主动请缨,带着孙子板儿去了。舟车劳顿,为何要带上一个黄口小儿?这样一来,一老一小,“老弱妇孺”全占,是典型的“弱势群体”,更易引人同情。她足够幸运,遇上了嘴硬心软的王熙凤,伸手就给了二十两。这足够一家人躺着吃一年,她当然是欣喜若狂,书中也有着描写,但是呢?她的姿态极为谦卑,却不见一根媚骨,临走时更没有蹬鼻子上脸,主动提出走路回去。还是凤姐雇了辆车,“强行”让她坐着回去。这是否也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呢?几十年的岁月,沉淀下来的生存智慧,可见一斑。
她没有架子,愿意放下面子,作者对她描写最精彩的一段莫过于“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段。从进门开始便“连连念佛,夸着“大桌子、大门、大柜子…”,自嘲自己想不通梯子的用途……全然是一个乡下人进城的模样,惹得贾母抚掌。确实,这不甚华丽的辞藻,这无意中的捧一踩一,没有刻意地谄媚,却无形中满足了众人,特别是贾母的虚荣心。贾母是个聪明人,她既想炫耀家中财富,又不愿显得像个暴发户,所以自始至终不多置词——说多了,掉价。于是就需要一个“捧”她的人,刘姥姥也是个聪明人,她知道怎么“捧”,捧得恰到好处,句句说进贾母的心窝子。
开席之前,她任凭贾府里的女眷折腾她,“一盘子花横三坚四插了一头”,连连说好看、喜欢。试问将头发弄得像百草园似的,真的好看吗?当然不会,但这是贵人们的“心意”,是在抬举她,她必须受,而且要受得喜笑颜开。更何况这是王熙凤的主意,凤姐于刘姥姥算得上救命恩人,救命之恩与这面子相比,孰轻孰重?
很显然,刘姥姥拎得清,也配合得很好,更不要说吃席时,她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鼓腮瞪眼,极尽滑稽之态,一双象牙镶金筷子,将鸽蛋戳到地上,如耍猴一般的表演,逗乐了一众人。她难道看不出,女眷们存心找她取乐吗?她难道看不出,这所谓“特殊的规矩”是什么劳什子东西吗?她看得很透,但绝不点破,而是顺着她们的意思,演了这一出闹剧,舍弃面子,放下架子,在某些时候未尝不可。
她知恩图报,有着高尚的品格。这也是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时过境迁,贾府走向衰落,树倒猢狲散,族人兄弟阋墙。王熙凤身死,独女巧姐儿被族兄拐卖,身陷囹圄。幸得刘姥姥相助,方才脱险,书中有词:“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正是为此埋下的伏笔。世道大乱,自顾不暇,若刘姥姥不救巧姐儿,谁也不能谴责她,毕竟乱世下自保最重要。但她没有,她冒着危险,只为报答凤姐生前救济之恩。这个带着些粗鄙,却又处处透着朴实憨厚的村妇角色,在这一刻真正变得有血有肉,变得饱满丰润。
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都没有她的名字,她只不过是这红楼一梦,人物群像中,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色。然而,在她那平凡的外表、朴实鄙陋的语言下,是饱经世事的豁达,是洞察人心的智慧,是大智若愚的隐忍,是有恩必报的执拗,是一颗金子般的高尚的心。连这样一个小角色都塑造得淋漓尽致,我能管中窥豹地瞥见曹雪芹,瞥见《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浅谈刘姥姥,抒我之拙见,聊表我对刘姥姥,我对《红楼梦》及曹雪芹先生的敬佩之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