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东坡肉的由来
东坡肉由来 东坡肉的来历和典故
苏东坡又被贬了,贬到了黄州。黄州山高皇帝远,对苏东坡来说,乐得逍遥自在。好吃的苏东坡又开始寻摸上吃了。可对于从来就是两袖清风的他,想吃好吃的菜,可没那个银两。这可愁坏了我们的这位老祖宗。
提及苏东坡,我们都知道他是个大诗人,生于四川眉州。
这位大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可这位诗人还是个吃货。
我们现代,生活好了,爱吃的话,大凡手里揣着钞 票,就可以去饭店搓一顿。
可我们这位老祖宗手上闲钱可不多,皇 家给的工资不多,可没钱下馆子。
想啊想啊,怎么填饱肚子,又能吃上美味呢?
有一天,苏东坡上街遛弯,正溜达着,发现路边一个肉摊,摊主正坐着打盹,摊上挂着许多上好的五花猪肉,就觉得奇怪,这样好的食材怎么没人买来做着吃?就去问摊主原因。
摊主睁着朦胧的睡眼,打着哈欠,沮丧着说:”这肉啊,虽然很便宜,却一直没人买,一般有钱人都瞧不上,觉得肉太肥,是个低级货,普通老百姓也不会买,因为不知道怎么做?官人,你要买吗?便宜点算给你。“
苏东坡可是个无肉不欢的人,遂立即买下了这块猪肉。
苏东坡回家,就开始研究这块肉该怎么做才好吃呢?
肉怎么做才能让它不腻、软烂,又不缺鲜味呢?
他发现,猪肉直接放在水里,用大火煮的话,肉质会发硬,口感不好,而且没有了鲜味,可用小火的话,血水慢慢被煮进肉里。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先用柴火将火烧得很旺,将肉煮沸,这时血水就变成了许多暗色的泡沫,将泡沫滤去之后,然后不再加柴火,只用现成柴火上的小火苗慢慢熬,这样肉被慢慢地煨,不会一下变得很硬,但到了火候,肉慢慢也熟了,这样做出来的肉质 嫩又鲜美,肥肉也不腻,入口还带有淡淡的甜味。
这下苏东坡可就有口福了,接下来开始大快朵颐。
其实,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吃罢美味的苏东坡,还即兴为这道菜提了首诗,叫《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后来,苏东坡又再次被贬,这次贬到了惠州。
我们的大文豪,丝毫没有因为被贬就提不起精神来。
所谓,自己被贬到哪里,就吃到哪里,在哪里都不能缺吃啊。
没有一顿饭解决不了问题的。一顿不行就吃两顿。
这不,到了惠州,好吃的东坡先生可是一点也闲不下来,又满世界找吃的去了。
他发现惠州这个地方羊肉特别好,就开始琢磨羊肉的吃法。
可要买上成的羊肉,兜里那点碎银子可真不帮忙,太寒酸了,实在买不起。
那人家就琢磨着买些边角余料吧,这些价钱又不高,总吃得起吧。
于是,苏东坡买些羊骨头。这羊骨头该如何吃呢?苏东坡又开始研究吃法了。
他先是把羊骨头用水煮熟,趁热去除掉骨头缝里的肉,然后将骨头泡在酒里腌一下,再放在火上去烤,洒上一些盐,不一会烤香味就出来了,羊骨头上的肉泛着油光,在火上发出吱吱声响,那美味用苏东坡四川方言说,真是不摆了。那羊肉真是外焦里嫩,实在太好吃了。
后来,苏东坡把烤羊骨头的做法写下来,送给了弟弟。名叫《于子由弟书》。信中他还调侃弟弟用公 款吃的大鱼大肉咬不着骨头,自己做的这个烤羊骨头比他的美食不知好多少。
这就是苏东坡,他做官40年,一生走遍半个中国,去过无数“远方”,每一个远方都是他的故乡,他遍尝美食,并且自创、推广美食。
他还研究过烤生蚝、烤河豚。
“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这是苏东坡对自己吃货人生的写照。
此句元气淋漓,艺术灵感如天马行空,恐怕只有东坡先生配得上吃货界的天仙李白。
苏东坡真是舌尖上的美食家啊,他用美食装点了自己的人生,将自己原本有些悲苦的人生过得像首诗。
您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