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工、实行统一度量衡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自由买卖。二是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三是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四是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鞅变法之所以取得成功,一是秦国的阻碍较小,改革的后遗症也不多。秦国因为毗邻西戎等少数民族,受他们的影响,没有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他们选国君的原则是“择勇猛者而立之”。因为宗法制渗透不深,秦国贵族排斥外来人才的势力不深,外国的人才能够在秦国得到重用。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有了这一点,才有了商鞅在秦国立足的基础。二是商鞅变法措施精准,激发了秦人的斗志。商鞅实行了针对全阶层的军功爵制,即所有的士兵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凭借出色的军功都可以获得爵位。军功越高,爵位越高,这一措施直接刺激了底层的民众的活力,打开了基层民众的上升通道,大大激发了秦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
商鞅变法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越是彻底的改革,遭到的反对就更加强烈。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商鞅本人最后虽然被五马分尸,支持他改革的人为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拼命捍卫商鞅的变法。商鞅虽然死了,他的变法依然在秦国继续进行。反观其他六个诸侯国,贵族掌握着国家的军队,改革就远不如秦国彻底,没有贫民参与的改革注定要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