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富五车的意思
意思是形容学问渊博。
"学富五车"最早出自战国时期《庄子·天下篇》,原文是"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这些话是在批评惠施,翻译过来是,惠施这人会很多方术,虽然他写的著作够斡旋五国兴衰,但是他说的道理却有许多是舛误与杂乱的,他的言辞也有不当之处。
"其书五车"的"书"是动词,就是写。“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是说惠施所写的著作,而不是他读过的书,因为不可能惠施所读的书全是“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成语出处:
在原文中,“ 五车书”并不是说拥有五车书,而是写了五车书。五车书是写作的量,并不是藏书量。惠施到底是不是真的写了五车书,那也不一定,庄子在这里也是夸大了说:写得多,错的也多。
后来人只截取了“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往下就不管了,再加上后来纸的五车书也的确是很多,于是,误以为是惠施这人读了五车书。于是“学富五车”也就偏离了庄子的原意,从批评转向纯粹的赞扬,从写了五车书变为读了五车书。
学富五车的正确解释是什么
“学富五车”的正确解释是形容学问渊博,汉语成语,拼音是xuéfùwǔchē。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博大精深、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反义词:目不识丁、胸无点墨、才疏学浅。
造句:
1、苏轼是个学富五车的大文学家。
2、读书人应该以学富五车为自己的目标。
3、如果不能活用贯通,就算学富五车,也只是读死书。
学富五车的典故来历
学富五车(拼音: xué fù wǔ chē)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庄子及其后学《庄子·天下》。?[1]
“学富五车”(五车:五车子书,喻书多)指读书很多,学问渊博。主谓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成语出处
先秦·庄子及其后学《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1]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学富五车”。?[1]
成语故事
惠施,亦称“惠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2]
惠施是庄子的好朋友。他是宋国人,曾做过梁惠王的宰相。惠施认为,万物流变无常,因此,一个东西不可能有相当固定的时候。他说:“日方中方晚,物方生方死。”就是说,太阳刚正中就偏斜,万物刚生出就已死去。这是从时间长流的观点来看,惠施认为,无物不变,无时不动。他认为,任何东西的性质都是相对的,因此,事物之间也就没有绝对的区别。他说:“天和地卑,山和泽平。”就是说,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湖一样平。他用论论的方式说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他提出了“太一”“小一”“大同异”“小同异”等观点,认为万物相同,也完全相异。?[2]
庄子对于惠施在《庄子·天下》中有这样的记载:“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外驳,其言也不中。”意思是说,惠施的学术丰富、广博,涉及多方面,赞扬他的书很多,五车也装不下,但惠施讲的道理很驳杂,言辞表达也不尽恰当。
学富五车比喻什么动物
【解释】: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鼠(书):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好学问就是好读书
学富五车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观点,宋国人惠施认为天下无物不变,无时不动,任何东西的性质是相对的,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庄子评价他学富五车,知识非常广博。
学富五车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惠施是战国时哲学家,很有才学,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里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后来人们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车等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