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岁除之日是传统的祭祖节。古籍中有讲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14年,除夕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节日禁忌
1、福字不能倒贴,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
2、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务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
3、忌倒污水、倒垃圾、丢弃杂物、扫地、洒水、随地便溺。据说这样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就会降祸于人。
4、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5、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
除夕的来历是什么,传说中除夕最早是干吗的?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动物,非常厉害,人们把它叫做“年”。“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出现一次。“年”这东西一出来,就会危害人类,给人来造成很大的灾难。
“年”在晚上出来活动,因此人们到时都熄灭灯火,整夜不眠,躲避灾害。后来发现穿红衣,燃炮竹发出的声响,可以把“年”赶跑。于是,每到年末时,觉着“年”快要出现的时候,人们就燃放爆竹来避邪,祈求来年好运。所以过年大放鞭炮习俗,流传到今天。
除夕节的来历是什么,为什么要叫除夕,又有何含义?
除夕,是阴历历法中一年里最后一天,所以除夕又有大年三十的称呼。
除夕的意思,指的是旧的一年,将随着大年三十这一天的夜幕逝去翻开新的篇章,开始新的一年。
所以,除夕有两层含义:旧年即将过去,新年即将到来。
1、除夕节的来历
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对应的故事,除夕也不例外。
传言,古时候有一只怪兽,它的名字叫做“夕”。
夕可能大家很陌生,它的别称“年”,大家就很熟悉了。
夕这个怪兽很有意思,它不是随时都出现,而是每到除夕、春节的时候,才会跑出来袭击人类的村落,寻找食物。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夕束手无策,只能算准日子,在夕要跑出来找食物的时候,举村逃往深山避难。
夕见这附近都讨不到吃食,便换了一处没去过的村落。
结果,这个村落的村民并不认识这种怪兽,更没有防备,很多人都被突如其来的年兽弄伤了。
事后,村民们发现,只有一位家门前带着红布的家庭,才没有受到伤害。
为了庆祝大家找到了祛除夕的方法,于是,村民们便把这一天命名为“除夕”。
2、除夕节的习俗
古往今来,过节的方式不断在变化,但其寓意一直很朴素:趋吉避凶、祈求幸福。
由此,我们把庆祝除夕的习俗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趋吉,一类是避凶。
首先是趋吉:
一、贴年画;
二、贴福字;
三、剪窗花;
四、祭祖;
五、吃年夜饭;
六、全家大扫除。
其次是避凶:
七、放爆竹;
八、贴门神;
九、装门神。
唐宋时期,每到除夕夜的时候,皇城内就会忙碌起来: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书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金副金鍜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馀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东京梦华录》
到了晚上的时候,皇城内就会燃放起爆竹,爆竹的亮光照耀了黑夜,其声响,城外都可以听到。
士大夫的家里,往往会升起炉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瓜子,通宵聊天,这叫做“守岁”。
待到天明,除夕的热闹尚未彻底淡去,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一家子顾不上休息,立马就要准备迎接新的大日子——新年。
这就是除夕,对旧的一年画上句号的同时,又为新的一年给出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