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学习有用的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日常百科校园生活教育科学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

渔家傲范仲淹拼音(渔家傲范仲淹表达的情感)

发布时间:2023-05-24 11:36责任编辑:汤大明关键词:拼音,范仲淹,范仲

为什么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历来被人称道?

优质回答

范仲淹,北宋能臣、文坛大v。胸中有武略,可拒西夏数十万雄兵;腹内藏文韬,著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其“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坚贞节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济世思想,无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长久以来,范仲淹一直是读书人的楷模。

范仲淹的词作流传下来的仅有5首,数量虽少,但文学价值极高,首首经典,在“词”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上承五代下启两宋。《渔家傲·秋思》便是其中之一。

宋词“豪放一派”始于东坡,但真正的“先行者”却是范仲淹。

此词当作于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之间,范仲淹时任陕西经略副使(相当于西北军区副司令)和延州知州(相当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负责西夏防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塞下”是指西北边塞;“异”是说西北的秋景不同于内地。“衡阳雁去”,传说候鸟大雁秋季往南方迁徙避寒,至衡阳回雁峰止;“无留意”,没有丝毫留恋之意,边塞苦寒,非宜居之地,连鸟儿似乎都嫌弃。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时至傍晚,四面八方的风声、马啸混合着军队里的号角声在空旷的北方上空回荡。崇山峻岭间。长烟飘飘寥寥,落日遥挂西天,孤零零的边城,城门紧闭。一个“闭”字隐隐透露着些许肃杀气息,说明战事吃紧,需严防死守。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夜里,站在城墙之上,端起一杯浊酒,遥想万里之外的家乡,“怎一个愁字了得”?

“燕然未勒”:汉代车骑将军窦宪,曾联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马三万人,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歼敌一万三千余,俘虏无数。后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战事不平,还乡无望;功名未立,亦无颜回见天子。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深夜里,忽然传来羌笛哀怨的声音,苍白的寒霜铺满了大地。古诗词中,但凡出现“羌笛”的,几乎都与别离有关。如岑参的“胡琴琵琶与羌笛”,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高适的“月明羌笛戌楼间”。

人不寐:耳里的羌笛,眼中的秋霜,范大人那一夜思绪翻飞,注定难眠。由己及人,将军们操劳战事,久驻塞北,青丝熬成白发。士兵们,拒敌万里,思乡而不得返,泪水涟涟。

全词,朗朗上口,意境雄阔,情景交融,读来感人至深。秋日边塞的肃杀凄凉、战事的紧张压抑、思乡的浓重、未建的功业、将士的白发和眼泪最后都融进了那杯浊酒,流淌千载……

我是梅鹤读书,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渔家傲·秋思》是一首成功的边塞词,它的出现,开拓了宋词的内容和意境,影响了后世豪放词的出现,所以这首词历来被人称道。

1、《渔家傲·秋思》全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这是一首成功的边塞词

这首词上片写景,描绘孤城的荒凉、边地的苦寒,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下片抒情,刻画边关将士的报国情怀和思乡之情。公元1040年至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他整顿军备、修筑城堡,对西夏采取积极防御政策,为西夏所折服。正是这样特殊的经历,范仲淹写出了这样的边塞词。

3、这首词开拓了宋词的内容和意境

从晚唐五代开始一直到北宋初年,词一直是歌筵酒席之间歌女演唱的歌词。词的内容也都是描写美女和爱情。从温庭筠、韦庄、南唐二主、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直到柳永,莫不如此。这其中有两个特例,一个是李煜,在破国亡家后,词风为之一变,变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奔放;另一个特例是范仲淹,由于镇守边关的亲身经历,产生了“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苍凉。这是宋词发展史上内容和意境的开拓,影响了后世豪放词的出现。

综上所述,《渔家傲·秋思》历来被人称道。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留言、点赞、转发,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真是豪放词的开宗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渔家傲· 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抒发的是苍凉悲壮的感情,意境开阔,具有明显的豪放风格。这样的风格对后来的苏轼和辛弃疾都有明显影响。

《渔家傲?秋思》未必是豪放词的开宗

在范仲淹之前,我们也能见到许多具有豪放风格词。

比范仲淹稍早一点柳永,他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但他的《八声甘州》,也有豪放之气: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个人漂泊的愁苦心情,但是上阕描写的景物苍茫辽阔,秋天“苒苒物华休”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无奈也是自然的规律,辽阔的景,加上深沉的情,颇具豪放风格。

其中的名句”渐霜风凄紧,关何冷落,残照当楼。”,根据赵令畴《侯鲭录》记载,一向鄙视柳永的苏轼也赞叹“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也就是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悲壮阔大。

比柳永还早的李煜,也有这样风格的词: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上阕开头句,“四十年来”,“三千里地”,景物壮阔,也挺豪迈。后面的霄汉也是大气的。

可见,在范仲淹之前,也有不少诗歌具有豪放的风格。说《渔家傲?秋思》是豪放派的开宗是不准确的。

但是,《渔家傲?秋思》和前面两人不同的是,词中除了个人的悲伤,还有为国奉献的豪情,这是之前没有见到过的。

范仲淹之后,苏轼和辛弃疾都写了许多表达为国为民奉献的词作,因此才说范仲淹对这两个人影响大。

为关家国皆豪放

一个人的情感,如果是个人情感,我们把它叫做“儿女私情”,如果是关于国家民族的情感,当然就叫“豪情”。当然如果是个人远大的理想抱负,比如建功立业的,也可以叫做豪情。

按照中国古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审美标准,你如果要抒发豪情,写一个眼前的小景也容纳不下呀。所以,基本上“”为关家国皆豪放”。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慷慨苍凉,开豪放词之先声,但真正豪放词派开宗的,还是要算在苏东坡头上。

宋词

词这一文学体裁,始于唐,比如李白的《忆秦娥》、温庭筠的《望江南》;兴于五代,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李煜,其次是冯延巳;兴于两宋,代表词人一大把,就不举例了,故而称宋词。

宋词在创作风格上,分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风格就是我爱你,我想你,我们亲个嘴儿吧;豪放派的风格是老子要干死小日本。

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大家不要抬杠。

词在诞生之初,天然就比诗低一个级别,称为诗余。诗言志,词言情,曹操就说了“歌以咏志”,歌就是诗歌,心中有伟大的理想抱负,那就写诗,唐朝进士科要考作诗,壮士出征要作诗,朋友送别要作诗,只有李白这种自带仙气的人,写诗之余,顺手填首词,抒抒情。

直到晚唐五代时期,填词的人才渐渐多了起来,算是一个过渡吧。温庭筠算是文人词成熟的标志,但这时期的词,依然是儿女情长居多,直到李后主亡国后,为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人们突然发现,原来词中也可以有家国情怀,所以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如果没有亡国,想必李后主还在和小周后“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范仲淹·豪放词派的先声

到北宋出了个范仲淹。

人们都说书生误国,但范文正公绝不是一个柔弱书生,他更像是一个战士,太平天下,就安安心心当个官,写诗填词,这是最好的时代;一旦天下有变,老爷子披上战甲就冲上前线了。

当他踏上征程,卫国戍边的那些年,看着异域风情、残阳如血,因保家卫国而慷慨、因战士浴血而苍凉,于是写下了许多可以和盛唐边塞诗媲美的边塞词,这些词风格豪放苍凉,感情强烈,为豪放词呐喊出了第一声。

但只有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那时候,词坛的流量担当是柳永,谁要不会唱两句柳永词,就像十多年前不会唱周杰伦一样,同学们会觉得你不合群,是个乡巴佬。(抱歉我实在不知道周杰伦之后还有谁达到了这种高度,只好举10多年前的例子了)

那时候,文坛盟主是欧阳修,盟主大人的词,读起来婉约,但婉约之中蕴含着豪放的味道,叶嘉莹先生说他把沉重悲慨隐含在表面的遣玩之中,使其词有豪放之气。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词的豪放与婉约,是在于作者内心所想表达的意义,而非字面看到的风花雪月。

豪放派

范仲淹开了豪放词派的先声,欧阳修在暗中默默地豪放着,基础已经打好了,只等一个人站出来,大笔一挥,把这栋豪放的高楼盖起来。

这个人叫苏轼。

苏东坡绝对是豪放词史上最激进的人,我估摸北宋文风改革让苏轼对词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婉约词并非不好,但如果只有这一派,未免单调,苏轼在范仲淹的回音将消未消的时候,又嗷了一嗓子。

因为苏轼在文坛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人们正式使用“豪放”一词来品评诗词文章,从此,豪放词派真正开始站住脚了,不说与柳永等婉约词人分庭抗礼,至少也能分一杯羹。

豪放词派的顶峰

苏轼开宗立派,但这一派远远没有达到顶峰,毕竟柳永等人影响太大,北宋百姓生活也还不错,没有那么多需要豪放的事情。

这也未见得不是好事,大家都好好生活着,婉约着,豪放的事交给苏轼这样的人去玩票,留下经典之声就行了,谁不愿意好好活着呢?

金兵不愿意让大宋好好活着,于是靖康之耻发生了,这一来,国家陷入战乱,还是那句老话,国家不幸诗家幸,留给婉约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爱国文人们更需要豪放之声,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对战争的痛恨,对亡国的哀痛。

所以豪放词派在靖康之后,得到了大力发展。

我们在回头看两宋词,你就会发现,北宋婉约派居多,南宋多为豪放词,辛弃疾执牛耳,后面还有陆游、朱敦儒等爱国文人。

有他们在,中国人的气节就不会消亡。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优质回答

范仲淹在陕西当过几年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这期间,他治军有方,严肃军纪又体恤士卒,威震西夏,被西夏人称为“腹中有数万甲兵”。他对这段经历深有感触,写下了著名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本词翻译: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作者在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苍茫寥远,荒僻空旷、萧瑟悲凉的边塞图景;下阙则抒发了戍边将士们壮志未酬和忧国思乡的心情。整首词用了白描手法,表现将士们为了保卫国家不辞劳苦,无畏顽强的豪迈气概,形象鲜明生动,意境苍茫凄沧。

上阙中的“风景异”,写出了西北边陲秋季和内地不同的风光。因词人是苏州人,对本地的季节变换比较敏感,“异”字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本地秋天的萧瑟荒凉。用“无留意”这三个字,显得浑厚有力。下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含有浓重的悲凉氛围,为下阙的抒情做充分渲染。接下来的“千嶂”、“孤城”、“长烟”、“落日”,是作者肉眼所见;“边声”、“号角声”,是亲耳所闻。把这一切联系起来,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

在经过上阙的充分渲染后,下阙就直抒胸臆,作者的一怀愁绪如滔滔的江河一泻而下,既念着功业未成,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又克制不住思乡心切,再加上冷霜作“背景”,羌笛为“音乐”的“舞台效果”,更觉百感交集,忧思难耐,只好借酒消愁,夜不能寐,堂堂七尺男儿,竟然让泪水湿透了枕角。

大家一定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古代名言吧!但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让我来告诉你,作者是北宋的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少时贫困好学,自小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入仕后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那两句名言出自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一直被选录在中学教材中,我们当年人人都能背诵。今天我要赏析的是他的一首著名的词《渔家傲·秋思》,看看词里到底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宋仁宗开始亲政,召在外地任职的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这年冬天,郭皇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力主废后。范仲淹率众人与吕谏争,第二日他被外放知睦州,后又辗转多地任职。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遂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军,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州军。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八月,范仲淹请求知延州。

到任后,他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同时修筑青涧、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境开支。仁宗诏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在他镇守西边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秋家傲·秋思》这首词就是当时范仲淹身处军中的感慨之作。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词意。

《渔家傲·秋思》的词意。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着重写景,“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则点明了季节。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

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收,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清代积洪《词法》评曰:一幅绝塞图,已包括于“长河落日”十字中,唐人塞下诗最工、最多,不意词中复有此奇境。

河的下片着重抒情。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领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返。羌管即羌笛。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泪。

范仲淹所作词不多,这首词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悲壮,形象生动鲜明,对后期的苏轼、辛弃疾等有着深刻的影响。

《渔家傲·秋思》的思想感情。

1、思念家乡之情。

“衡阳雁去无留意”,词人的家在南方,大雁这时头也不回地飞回南方去了,此时此景,不禁勾起了戍边人思乡的情绪。

“浊酒一杯家万里”,词人自抒情怀,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解不了浓重的乡愁,战事未停,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战局长期没有进展,词人彻底未眠,徘徊于庭,不免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妻子儿女,魂牵梦萦,老泪簌簌而下。浓重的乡思都在词人的词句描写里,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2、强烈的爱国忧国之情。

如果仅仅是思念家乡、亲人,就不是范仲淹了,他可是北宋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闻名海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老夫子。《渔家傲·秋思》除了表现词人的乡思,还有更深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强烈的爱国忧国之情。

词人在描写“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四个意象时,加上耳边听到的“边声、号角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孤城闭”三字,隐隐地透露出宋朝的不利的军事形势。

宋从建立之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而在边疆长期武备松驰,警戒不强。词人这次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面对西夏,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虽局势暂时有所稳定,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情况,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很薄弱,边境形势非常严峻,国家堪忧啊?大宋的美好河山何时安宁啊?!

“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边境的秋夜凄清、悲凉,浓重的乡思何时了?战争何时能结束?“古来征战几人还?”为了保家卫国,长期驻于边塞之地,儿女情长怎能先顾?戍边人的责任如何不知?国家、天下又让人忧心忡忡。此时词人慷慨激昂,词句间尽现着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堪称大手笔,豪迈雄壮,一反低沉婉转之气。

结语:

词人写将军与征夫的情感,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委婉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和婉约词风格完全不同。

近代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此词写边塞征人思归之情与边地苍凉之意,虽有思归之情而无怨尤之意,盖抵御侵略,义不容辞,然征夫久戍,亦非所宜,故词旨虽雄壮而取境却苍凉也。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渔家傲范仲淹拼音.jpg”/>

知识推荐

高优知识网——分享有用的生活百科,一起学习优秀的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446@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118号-3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gaoyou91.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