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武将官职,主要分为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两种。其中,大将军及之下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这八位将军的名号都是自西汉时期流传下来的。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所以又被统称为重号将军。其余的都算是杂号。
但到了三国时期,重号和杂号将军都有所增加,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武将体系。骠骑将军曾是汉武帝专为霍去病设立的,并规定其品级与大将军相同。但在霍去病死后,骠骑将军都位列大将军之下,品级与三公相等。公元195年,献帝逃离长安时,张绣的叔叔张济就被拜为骠骑将军。不过一年后,张济便死了。之后骠骑将军一直空置,直到公元219年,孙权偷袭荆州,击杀了关羽。于是,曹操便拜孙权为骠骑将军。
骠骑将军之下是车骑将军,献帝在长安时,李傕曾为车骑将军。回到洛阳后,又拜杨奉为车骑将军。迁至许昌后,曹操自己做了车骑将军。车骑将军之下是卫将军。献帝迁都许昌之前,董承曾做过卫将军,此后直到东汉灭亡也没有再设。
卫将军之下便是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了,排名不分先后。董卓曾被汉灵帝拜为前将军,公元193年,公孙瓒杀死幽州牧刘虞,吞并了幽州。公孙瓒被李傕控制下的朝廷封为前将军。相比前将军,后将军可能更为人熟知。因为袁术曾顶着后将军的头衔,参加过讨董联盟。在这四位将军里,名声最响的就是左将军了。因为刘备曾长期担任此官职。
位在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之下的就是四征将军,即征南将军,征北将军,征西将军和征东将军。献帝东归洛阳时,曾因护驾有功,拜黄巾军首领李乐为征北将军公元202年,曹操拜马腾为征南将军,韩遂为征西将军。公元208年,马腾升任前将军,于是赤壁战后,曹操便封曹仁为征南将军。公元215年,曹操平定汉中,此时韩遂已死。于是,返回在邺城前,便拜夏侯渊为征西将军。同时,张辽也被拜为征东将军。
四征将军之下是四镇将军,即镇南将军,镇北将军,镇西将军和镇东将军。王邑曾为镇北将军,公元192年,韩遂曾为镇西将军。刘表为镇南将军。公元215年,张鲁投降后,被拜为镇南将军,所以后世的道教徒一般称张鲁为张镇南。刘备占据徐州后,曾被封为镇东将军。公元199年,吕布死后,刘备来到许昌,才被升为左将军。
四镇之下便是四安,即安南将军,安北将军,安西将军和安东将军。陶谦曾被拜为安东将军,段煨为安南将军,公元211年,曹仁为行安西将军,四安之下为四平将军,即平北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和平东将军。比如吕布就曾做过平东将军。黑山军张燕在归顺曹操前一年,被封为平北将军。在这些将军之下都是真正的杂号。
比如奋武将军,这算是个比较大牌的杂号。公孙瓒,程昱,荀彧等人都做过。再比如奋威将军吕布。曹操在占据兖州之后,却一直没有被加封将军,直到196年二月,曹操才因为平定了汝南的黄巾军后,被封为建德将军。
三国时期比较著名的杂号将军,还有破虏将军孙坚,讨逆将军孙策,讨虏将军孙权,平虏将军刘勋,威虏将军臧霸,平寇将军刘璋,荡寇将军关羽,征虏将军张飞。伏波将军夏侯惇,扬武将军张绣,厉锋将军曹洪,武卫将军许褚,折冲将军乐进,横野将军徐晃,横江将军鲁肃,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等等。如果一次性派出多名杂号将军一同出兵,则往往会选择一位加上“大”字,以示其统帅地位,比如伏波大将军,武卫大将军等等,杂号如果加上这个“大”字,就不算杂号了,也算重号。
中国古代的武将称号在三国和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三国之前的两汉时期,武将体系很简单,别说杂号将军,就算偏将军和校尉也是值钱的。但到了三国时期,校尉彻底沦为低级军官的代称,杂号将军满地乱跑。到了南北朝,天下乱成了一锅粥,就连重号将军也不值钱了。所以到了隋唐,武将的称号就复杂起来了,宋朝甚至干脆连将军这两个字都懒得用了。
宋朝出现了一些诸如招抚使,安抚使之类的官职,比如大名鼎鼎的岳飞的官职-湖北,京西南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不知道的根本看不出,岳飞是带兵打仗的将军。说到底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太过频繁,对武将动辄随意加封,直到最后封无可封。比如南北朝时期,厚颜无耻的侯景竟加封自己为宇宙大将军,堪称亘古第一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