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克服马拉松比赛后程跑不动的问题?
优质回答:
1.接受专业的马拉松训练
2.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减少跑马对骨骼的伤害
3.还是要多训练,如果经常能跑全马,肯定没什么问题
4.注意天气对跑步的影响,了解自己的极限,跑不动走,然后再跑,达到目的地为目标,
其他网友回答
后程特别是35公里作用跑不动,一般称“撞墙”。如何克服呢?两方面讲:比赛过程和训练。
比赛中分配好体能是关键。普通跑友由于身体素质和基础的原因,很难在体能分配上拿捏得当,最好的办法:
1先慢后快,一开始尽量别太冲动,比目标配速慢一点开跑,等到途中身体拉开才慢慢提速。
2比赛中最好跟着配速相近,节奏好的跑友跑,专注于身体的感受,呼吸、脚的着地、摆臂等,当身体达到专注轻松的状态,会越跑越轻松,节省不少能量。
到撞墙期,除非肌肉痉挛等,一般不要停下来,双臂机械摆动,尽量不要停下,可比较快度过极点,跑下去反而会轻松一些。
训练中,关键还是跑量的累积和长距离要够。
建议普通跑友把长距离训练放在第一位,所有的训练都围绕长距离来。比如每周4次训练,可以安排8公里-16公里-5公里-24公里,重视次长距离的训练,心理上对长距离训练的畏惧感就会减弱,跑多了会喜欢上长距离那种身心合一的感受。赛前2个月如果能拉上2-3次长距离,一般可以避免撞墙。
其他网友回答
建议比赛前一天热量补充够,多吃再喝点能量粉,准备好能量胶,排酸丸,盐丸。跑之前吃一个能量胶,每隔45分钟至一个小时吃一个,盐丸在跑之前吃了就行,防止抽筋,排酸丸防止跑完腿酸积累的多。能量胶是很好的动力来源,吃完之后,像打鸡血似的,有力气,跑的时候尽量穿着肌肉压缩腿套,对小腿的舒适度有很大的作用,防止肌肉抽筋。
其他网友回答
两个办法:如果你不差时间和耐心,可以多拉35公里至全马距离,甚至超出马拉松距离、例如45公里或50公里的LSD(长距离慢跑),这样在参加马拉松比赛时,就不会觉得42公里是多艰巨的挑战。
第二个办法可以省很多时间,不过你得作好受累的心理准备。
本周笔者刚刚采访10月15日南京马拉松季军兼国内第一狄鋆,这位拥有英文硕士学位、工作和体育完全不沾边的纯业余高手,每天跑步时间不超过一个半小时,每月跑量仅300多公里,却能在北马跑出2:25:47、国际第15和国内第5的惊人成绩。
狄鋆两年来马拉松成绩的突飞猛进,显然并不是用大跑量堆出来的。说起对自己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他告诉笔者:
“我个人比较推崇倒金字塔或者变速跑:一开始慢,每一公里都比前一公里快(例如每次10公里,530配速起步,每一公里提升15秒,最后以比赛配速结束)。
它的优点是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距离,模拟出身体从疲劳到适应的过程;跑完后你很长时间都会处在兴奋状态。
还有一种是15公里左右的乳酸跑,以马拉松配速跑,最后两公里还是要加点速。这个也蛮带感的。
第三种是有氧和混氧结合的跑坡,跑紫金山上坡,下坡慢(我一般不冲)。这个也是15公里,从山脚到山顶7.5公里,下来也是,强度比较大。
我比较讨厌LSD,因为太费时间,当然你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去尝试。我自己训练时,最多只会跑30公里。”
今年狄鋆又有针对性地加强后程耐力,因此才能有所突破:先在无锡跑进一级(2:34),又在哈尔滨叩关2:30,在北京挺进2:25。
他的办法是通过跑越野赛,让双腿更适应极端条件下的酸胀和疲劳状态,有时还会在跑完强度或越野之后,在人很累的情况下,再来一个节奏跑,模拟马拉松的最后阶段。
今年5月6日,他用时3小时07分完成爬升很大的紫金山城市山地越野马拉松(42公里),第二天又背靠背参加南京仙林半马,成绩是1:14:21。
狄鋆的高效训练法非常有借鉴意义,值得向所有跑友隆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