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站上,有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短片,叫《贷学生》,目的在于让大学生警惕校园贷。
2016年的时候,校园贷还是很猖獗的,因为校园贷造成的悲剧屡见不鲜,每一起案件都触目惊心。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小郑,借用同学的名义,先后通过各种网贷平台贷款,总额超过58万元。背负上百万贷款的他,因为无力偿还债务,在青岛跳楼自杀。
大学生小尹在趣分期申请了分期产品,逾期后要交滞纳金,一算才知道,借款本金是6千元,现在要还1.3万,利息高达30%!
2017年,小森在吉林老家溺水身亡,家人发现他的遗书之后,他的手机还不间断地收到威胁恐吓其还款的消息。原来小森之前曾在多个网贷平台,累积借款已达13万余元,周利息高达500元。
……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国家应该做的是规范网贷行业,家长应该做的是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2018年,《普法栏目剧》拍摄了一组迷你剧,爱慕虚荣的大学生佳佳,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走上了裸贷这条道路。打扮得青春靓丽,佯装成富家女,其实家境非常一般。
随着利息越滚越高,凭借自己的力量已经无力偿还,只能走捷径,拉同学下水。室友艳艳和宋文,都相继成为了裸贷行业的牺牲品。
不管孩子们是因为被诱导还是因为自身的物质欲望陷入了校园贷危机,问题的根源都在家长没有正确的财商观念,更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财商教育。
01
分清需求与欲望
我们所讲的财商教育,已经脱离了《穷爸爸富爸爸》、《跳蚤市场》那种初级的财商概念。做财商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分清需求和欲望。
什么是需求?必须要用的,没有它我们是不能生存的;什么欲望?是自己想要,但是可以不要的。
比如说衣服,包,口红这些是必需品,但是必须买爱马仕,LV和萝卜丁吗?当然不是,什么层次的收入追求什么层次的物质,永远不要让欲望超出你或者你家庭的承受范围。
02
合理控制欲望
需求和欲望两个概念,也可以相对地来看待。假如说买一只口红是需求,那么买10支口红就是欲望。
BBC的一档纪录片《无法停止》,就向我们展现了那些女人们无法停止的购物欲望。
其中一个受访的嘉宾叫海伦?麦克伦,四年里花掉了140万英镑,约1200万人民币,不但让她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和她结婚了16年的丈夫也因此离开了她。
需求太过火就成了欲望,无法控制欲望就容易成月光族和有负债。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喜欢买买买,出来多年也存不到钱的原因。
03
预算管理
第三步是要给孩子树立一个预算管理的概念。
钱是赚出来的,还是省出来的呢?
有人说,钱是赚出来的,会花钱也会赚钱的人才能真正赚到钱;也有人说,省钱才是存钱的王道。
其实真正存钱的方式是做预算,规划好每一笔钱的用途,这样才不会让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像流水一样哗啦啦流走,却不知道用在了哪里;也不会每个月节衣缩食,存钱存得很辛苦,却没发挥金钱最大的价值。
这是财商教育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家长们也应该教给孩子。这样孩子也不会因为想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去借钱,长大后也不容易成为月光族。
04
让孩子了解金融背后的本质
别说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很多出来社会打工多年的人,被金融骗子骗得家底儿都不剩的案例数不胜数。
如果家长本身就懂点财商知识,及早地给孩子灌输正确的金融观念,提前对孩子进行防骗教育,想必中国就不会有那么多电信诈骗,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的成功案例。
B站UP主半佛仙人做了一期视频《校园贷嗜血背后,是无数学生失控的人生》,里面有提到,学生很难算清楚校园贷的真实利率,很难一眼看破校园贷背后的大坑,同时也高估了自己的还款能力,以及所谓的兼职赚钱的认知是不清晰的。
校园贷的利息到底有多高?
你以为你支付的利息有多便宜,其实已经悄悄多付了一倍。
校园贷的真实利率算法,就是即使你每个月在还款,但每个月的利息还是以实际借款的金额去算。也就是说贷款的利率是24%,最终还款是要按44%的利率来算的。
但是这些大学生都看不见。
05
2020年两会提案:将金融知识纳入义务教育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央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提出,有必要将金融知识纳入义务教育。
希望我国的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金融,货币,投资,消费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具备更好的金融素养。
由此可见,财商教育在中国家庭中已经刻不容缓。
2017年,国家大面积整治校园贷之后,校园贷的风头小了很多。
但是各种骗子的招数层出不穷,已经有校园贷“新套路”,受骗人已达800多位,同时直播,游戏,网络无处不在,孩子们的分辨能力也比较薄弱,家长们要做好生活中的预防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孩子思想上的预防。
不仅仅是校园贷,近期频发的未成年打赏主播,拿父母钱充值游戏事件的背后,都是家长对孩子财商教育缺失。
科普财商知识,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