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没有解剖学,中医是如何知道人的五脏六腑的?
优质回答:
没有“解剖学”不等于没有解剖。中医应该从神农氏尝百草算起,《皇帝内径》里就有肾主什么,肝主什么什么的记载。华佗对中医外科有巨大的贡献,刮骨疗毒就是证据。华佗要给曹操开颅治疗头痛,说明他的神经内科和外科技术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古代有剥皮、凌迟、车裂等刑罚也为人们了解身体外部和内脏结构提供了可能。另外,中国古代就有法医,他们有必要也有机会去了解人体内脏的结构。比如“开棺验尸”,剖腹查毒等。古人也可以在对哺乳动物的宰杀烹调过程中去推导人体内部结构。
还有,古人对美味的追求也激励人们对人体研究内脏结构和功能的分析。比如许多古代小说里都有“挖心饮酒”的情节,却没有煮肺饮酒的情节,这说明人的心脏也是很好的食材。
总之,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侦探学家和美食家共同推动了人体解剖学的进步与发展。
其他网友回答
古时候认为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一般不解剖尸体,除了特殊情况必须解剖的,例如有的案件需要开棺验尸。
但是对于犯了法的人,有斩首、车裂、凌迟等酷刑,受刑者有的千刀万剐,最后只剩下一副骷髅,心脏仍在跳动,没有高超的解剖技术是做不到的。
解剖二字最早出现在《灵枢.经水篇》,‘’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臧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可见古人对人体的五脏六腑,了解的清清楚楚,也是通过解剖得到的可靠数据,比起现在的解剖学,早了近两千年。
其他网友回答
金栋按:此言差矣!古代中医有解剖学,只不过非常粗浅与原始。
“解剖”一词,见于《灵枢·经水》篇,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有人误认为十二经脉是“内视返观”所得,殊不知,实非如此!经旨明言“十二经之多血少气……”等,乃“其死可解剖”而来,与“内视返观”何干?这充分说明此等仍未读懂《内经》之缘故!
那么,中医是如何知道“五脏六腑”的?乃源于古代粗浅的解剖知识。如
六腑中肠胃之大小长短等,见于《灵枢·肠胃》《平人绝谷》篇与《难经·四十二难》,五脏之大小轻重,见于《难经·四十二难》。此等人体脏腑之解剖数据,或与王莽有关,见《汉书·王莽传》。
而脏五腑六之数,源于“天人同构”——“天六地五”之推演。因“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汉书·律历志》) 即五六天数不可违,而“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故脏有五而腑有六。
只不过,中医不注重解剖学而注重附会“天人相应”等阴阳五行说推演之关系学,此乃《内经》《难经》时代之创举也!不明于此,说中医则会开口动手便错!
感兴趣的话,建议读读《正说内经》一书。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有解剖实践,很早就有,而且相当多一部分用的是活人解剖。《黄帝内经》中脏器的尺存相当的精确,直到16世纪西方的解剖学才达到相应的程度。
经络学说就是中国古代解剖学的直接成果,现在有很多人说经络是内视修炼的成果,这点我不认同。
阴阳五行学说不是从一开始就指导中国古人进行医学实践的理论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理论成熟之后才被医家拿来用于医学实践的指导理论,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古人医学实践之前,中国古人的医学都是最天然的经验医学,这些医学实践的成果有很多的一些保留在了中医体系之内,民间的单方偏方大多都是这部分内容,所以,不是所有的中医治病方法都能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阴阳五行理论很重要,但不是中医的全部。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不是没有解剖学,解剖的行为,古今中外都有。只不过中医没有用解剖学这个概念而已。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的经典《黄帝内经》,其中的藏象说,把人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说的很明白。还有气血、津液与经络等等论述。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人整体生理功能及生理活动运行程序。
别的先不说,先说在《黄帝内经》里面对人体内部肝、心、脾、肺、肾;胆、小、胃、大、膀、这五脏六腑的名称,功能,作用及相互关系的阐述。不是通过对人体进行过各种包括解剖的细致分析,难道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吗?
本人认为,古人的中医,对人体带有解剖性质的论述,不只是局现在的上面所说的五脏六腑,而是有很多论述,西医现在也论述不上来。因为本文只是回答上面的问题,就不在本回答中多论述了。
《黄帝内经》里面对,肝,心,脾,肺,肾;胆,小,胃,大,膀名称的提法与功能的说法。要比西医解剖学早两千多年。怎么能说古代没有解剖学呢?
本文只是回答问题,《黄帝内经》怎么说的,不需要在这里重复的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