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连安两个妻子各生的谁
1、常连安有六个儿子,六个女儿,其中原配田英所生子女,常宝堃,常宝霖,常宝玉,常宝华,常宝环,常宝珊。
2、二夫人赫淑卿所生子女,常宝珠,常宝霆,常宝玲,常宝瑛,常宝庆,常宝丰。
相声史一位奇特的捧哏,对相声行业贡献堪比侯宝林马三立 ,他是谁?
相声捧哏系列今天说一位很奇特的捧哏,他的奇特在于他大部分时间都是给自己儿子当捧哏,而且捧一个红一个,捧红一个再换一个儿子接着捧,到了晚年甚至还给孙子辈的当捧哏,正所谓当逗哏的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说到这里,那只能是常连安了,因为像李洁尘等相声名家也给自己儿子当捧哏,可要比儿子的人数谁也比不过常连安。
笔者题目中后半句说常连安对相声行业的贡献堪比侯宝林马三立,这话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去讲。
一、 个人贡献
常连安1899年生于北京,满族正白旗人,七岁丧父,八岁母亲改嫁,中间读过两年私塾。9岁开始学京剧,10岁就去东北卖艺,去过海参崴等地。16岁回到北京进入富连成连字科学京剧,主攻老生,同科同学有马连良梦露等人。18岁倒仓没法继续唱戏只能回家,娶了田英为妻,19岁到张家口变戏法卖艺为生,23岁得长子常宝堃。
常连安的戏法不是单纯的变魔术,他是中间带说口的,类似于春晚刘谦那种形式的加强版,他说的也不是什么见证奇迹之类而是一些笑话和小包袱。常连安外貌俊朗,身形潇洒嗓音清脆引来不少观众,这中间居然还有一位叫赫淑卿的姑娘表示非他不嫁,最终在常连安母亲同意之下,常连安娶了赫淑卿为二房。大房田英身材瘦弱为瘦夫人,赫淑卿身板强壮为胖夫人。
赫淑卿到来对常连安是如虎添翼,她身体好不仅可以照顾家里还能帮着常连安卖艺。随着常宝堃长大,常家的卖艺生意越来越好。常连安和几个卖艺同行结拜为兄弟。其中老二肇锡贤是赵佩茹父亲,老三焦少海是赵佩茹师父,也是后来常连安师父焦德海的儿子。老四是常连安,老五则是评书相声两门抱的艺人陈荣启。这几位结拜兄弟对常家日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家口发大水生意不好,常家转去天津,在陈荣启介绍下,张寿臣收常宝堃为徒,同时代拉常连安为师弟,这样常家正式进入相声行。
常连安的相声路子有些类似侯宝林,能唱能说。比侯宝林多的地方他还能说单口相声,晚年常宝堃牺牲以后,常连安不愿再说对口,他就将很多对口相声改成了单口,这和马三立又有些相似。此外,他会变戏法,晚年还跟着徒弟高元钧学说山东快书。
应该说常连安个人的相声水平是很高的,只是他精力比较分散而且大部分时间都作为捧哏出场,所以他在这方面的名气不是很大,大家记住最多的还是他对常家这个家族的贡献还有对相声整个行业的贡献。
二、家族贡献
首先说常家家族是非常庞大的,常连安有六个儿子,六个女儿,其中原配田英所生子女:常宝堃,常宝霖,常宝玉,常宝华,常宝环,常宝珊。二夫人赫淑卿所生子女:常宝珠,常宝霆,常宝玲,常宝瑛,常宝庆,常宝丰。六个儿子全都从事相声行业,六个女儿小时候也多数登台表演,后来分别从事其他行业。
常连安还有一位义女常宝珍。而常家第三代从业人员有些减少,比较有名的常贵田和常贵德,其中常贵德还是以京剧见长。到了第四代只有常亮和常宝华外孙杨凯还从事相声行业。和侯家马家一样,常家相声也是逐渐凋零。
此外,常连安还有一位义妹常俊亭,这位妹妹嫁给了相声大师郭荣起,郭荣起由于这层关系再加上他和启明茶社的渊源,所以郭荣起也算半个常家人。
其次,虽然如今常家相声人才逐渐凋零但不能抹杀常连安对家族相声事业的贡献。他首先一个就是好捧哏。常宝堃十五岁以前的搭档就是自己父亲,两人在当时也算是火档,还经常被邀请到电台演出。笔者听过几段,父子之间虽然也说伦理哏占便宜,但感觉并不让人厌烦,毕竟都是自家人,占点便宜也跑不出常家门。尤其是常宝堃嗓音偏粗,而常连安嗓音清亮,强烈对比尤其有效果。
常宝堃大了以后,有观众提意见说父子之间不能再用这种俚语笑料。常连安顿悟,他立刻给常宝堃找了新搭档赵佩茹,为了请赵佩茹他花了大心思,除了请客之外他还给常宝堃赵佩茹定下了五五分账的规矩。要知道在当时的相声行,逗哏捧哏之间大多数都是八二分账,甚至九一的都有。比如李德钖一个人能同时养着另外三德当捧哏,而赵佩茹的待遇可谓常连安慧眼独具。
安排好常宝堃,常连安接着捧常宝霖和常宝霆,小孩红一个接一个。而他另外一个神来之笔就是给常宝霆找来了白全福,为此他不惜拆散了白罗锅组合,而常白搭档成为延续几十年的火档,不得不说常连安的眼光极其精确。
常连安是相声常氏家族的开创者,同时也是组织者和推动者,他在的时候常氏家族欣欣向荣,他去世之后虽然常家五位兄弟仍在,常家相声却日渐凋零,这也能看出常连安对这个家族的重要性。同时常氏相声的繁荣也直接推动了我国相声行业的繁荣。
三、 行业贡献
说常连安自然不能不提启明茶社。有些人以为启明茶社乃是常连安所创,这个只对了一半。当时常连安哪有钱能开得起茶社,启明茶社是北京西单商场一位富商出资寻找常连安组织开办的,一开始目的是为西单商场招揽人气,在常连安的组织下启明茶社不光起到了最初的作用甚至还成为北京相声的大本营。
常连安对启明茶社做了大量的改革工作,比如要求演员说文明相声、要求演员上台前对词等,这在当时的北京城都是少见的。而常连安本人在启明茶社起到了经理、演员和教师三个作用。
在常连安的组织下,启明茶社在北京城声名鹊起,很多社会名流也都愿意到这里听相声。我们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很多相声名家少年时都曾在启明茶社听过相声接受过熏陶,比如当杂役的杨少华,还有李文华以及当时还叫马树槐的马季等。
相声三大家族侯马常如今都陷入人才凋零的境地,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对于相声事业的贡献,如果说侯宝林对相声行业作用类似于团长的话,那马三立则相当于政委,而常连安则相当于参谋长。
相声界十大“代拉师弟”,马志明侯耀文领衔,谢金一家两辈,还有谁?
代拉师弟,也有叫“带拉师弟”的,都没错,相声行的大部分规矩都是文盲制定的,他们只管发音不管文字,因此很多时候不必纠结究竟是哪个字。
代拉师弟制度是相声行业一个极特殊的收徒方式,意思是当师父不在时(这个“不在”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死了,另一个是不在跟前),由大师兄或者在世的年纪最长或者最有声望的师兄代替师父收徒的形式。
相声行代拉师弟起源于朱绍文,他和说评书的沈春和以及清门艺人阿彦涛关系较好,为了招揽他们入相声门,朱绍文就代拉他们共尊张三禄为师,三人成为师兄弟,这样就开启了代拉师弟这个行业惯例。按照一般江湖规矩,师兄代拉的徒弟比师父亲收的徒弟要矮半头,但在相声行似乎没有这个说法。
在相声行业历史上,这种“代拉师弟”虽然次数不多,但大多数都很有意义,因为被代拉的大部分人都不是等闲之辈,如果没有本事或者不是门里人的话,一般也极少有人愿意代拉你,毕竟代拉师弟这种拜师形式容易引起争议。
言归正传,笔者就盘点一下相声界十大代拉师弟,能入选的要不是真有本事的,要不是真有传承的,要不就是名气真大的。沈春和和阿彦涛两位开创人不计在内。
一、谢芮芝
早年是京剧票友,私淑龚云甫,唱老旦。曲艺也是样样在行,岔曲、八角鼓、联珠快书都能拿得起来。三十一岁时和高玉峰搭档下海说相声,以文哏为主。后来在天津燕乐升平走红,他和高玉峰被李德钖看中,于是李德钖代拉他们为师弟,谢芮芝就成为恩绪的徒弟。
五十六岁时,高玉峰瘫痪,谢芮芝改唱单弦,将相声技巧融入单弦,寓谐于庄,自成一派,谢芮芝成为谢派单弦创始人。
谢芮芝儿子谢舒扬,孙子谢天顺,曾孙谢金。
二、陈子贞(照片缺,借用儿子陈涌泉的)
和谢芮芝一样,陈子贞年轻时也是票友,后来跟着岳父钟子良学相声,钟子良虽然没有门户(也有曾拜师恩绪一说,但可信度不高),但他却是清门相声的大佬,著名的《卖五器》和《八大改行》等段子均是钟子良所创。
陈子贞下海说相声时和广阔泉搭档,二十年代南下江南表演,李德钖由于口音问题泥了,陈子贞广阔泉却火了。为了挽回面子,也为了招揽人才,李德钖设宴代拉陈子贞和广阔泉为师弟,陈子贞也成为恩绪的徒弟。正因为此,钟子良拜师恩绪之说可信度不高。
陈子贞五十岁去世,儿子陈涌泉直到十年后才拜师同属清门相声的谭伯儒进入相声行业。因此,陈涌泉不存在降辈一说,因为他拜师就是拜的寿字辈,所以他的宝字辈没有争议。由于陈家的清门相声一脉相承,因此陈涌泉也是在世的清门相声代表人物。
三、常连安
常连安是京剧坐科出身,和马连良同科,倒仓后开始变戏法。大儿子小蘑菇常宝堃在陈荣启的介绍下拜师张寿臣,而张寿臣后来代拉常连安为师弟,常连安成为焦德海的徒弟,由此开启了常家相声一百年的辉煌。
常连安被代拉师弟时,焦德海还在世,但是由于焦德海在北京,张寿臣在天津,两地之间不像现在骑着自行车都能跑一趟,因此张寿臣和常连安这次代拉师弟,就是师父不在跟前的环境下进行的。
这种现象在当年并不罕见,因为确实存在交通不便的情况。比如阎笑儒在秦皇岛一带遇到马三立想拜师,马三立看阎笑儒比自己还大一岁,不好意思收徒就要代拉师弟,当时周德山也在世。但阎笑儒最后还是拜了马三立。可见,师父不在跟前,在当年代拉师弟也不是毛病。
四、李寿增
原名李德林,火车司机出身,外号“李大车”,平时就喜欢听相声说相声,和张寿臣马三立等人关系很好。
李寿增在1931年被张寿臣代拉为师弟,成为焦德海的徒弟,彼时焦德海依然在世。本来张寿臣和李寿增是说好了一起去北京拜师的,后来因故没去成,因此就改代拉师弟了。
李寿增对相声行最大的贡献就是收了个好徒弟孙少林,师徒俩在济南开创了赫赫有名的晨光茶社传承至今。
五、于俊波
相声票友出身,后来拜师焦德海门下。不过,于俊波是否是张寿臣代拉为师弟的存在一些争议,也有说他亲自拜师焦德海的,毕竟都是北京人。不过,以张寿臣喜欢给师父代拉徒弟的习惯来看,笔者还是相信他是代拉师弟的说法,毕竟那时候没有那么多规范。
于俊波相声生涯的巅峰是和戴少甫捧哏一起成为天津五档相声之一,戴少甫是到天津之后拜门张寿臣的,因此戴少甫算是于俊波的师侄。
戴少甫死后,于俊波返回北京,解放后还参与了相声改进小组,负责给小学员们说活。他的徒弟里有两位比较有名气,一位是郭全宝,另一位是白全福。
六、马志明
马志明从小学的是京剧,本来没打算从事相声,后来回来说相声时却一直没有师承。这成了马三立的一个心病,毕竟以马三立的辈分,马志明想直接拜个寿字辈的不太容易。
当时陶湘九远在福建压根没来往,郭荣起在眼前,但似乎也没多少来往。最后侯宝林提议由他代拉师弟将马志明收在朱阔泉门下。
不过,侯宝林并不是朱阔泉大徒弟,门里大师兄王凤山还健在,因此到了摆知现场,王凤山也出席了,一定意义上马志明也算王凤山和侯宝林共同代拉的师弟。毕竟如果王凤山不同意的话,侯宝林代拉马志明在相声师承伦理上就不能成立。
七、侯耀文
虽然侯耀文学相声说相声很早,而且在七十年代就成名了,但是他真正有相声的师承甚至还要在郭德纲后头,直到1994年才由李伯祥代拉师弟,成为赵佩茹的徒弟。那时候郭德纲早就以杨志刚徒弟的身份和师兄徐永刚搭档在全国相声比赛里拿过奖了。
关于侯耀文拜师的过程,网络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孟凡贵版,说的是侯耀文通过孟凡贵找高英培,高英培再找大师兄李伯祥,李伯祥面见侯宝林敲定了这件事。另一个是王平版,说的是侯宝林通过侯耀华找到王平给李伯祥带话,李伯祥有点儿担心别人说他攀高枝因此有些犹豫,最后还是答应了。笔者认为这两个版本并不冲突,侯宝林也许是双管齐下。
赵佩茹生前颇受侯宝林敬重,不论从艺术还是人品,让侯耀文拜入他的师门还是比较合适的,毕竟当年侯耀文这个海青可算是相声界的一个“大便宜”。
八、阎月明
1945年出生的阎月明来自于曲艺之家,在八九十年代他可是央视各个栏目包括春晚的重要人物,不仅亲自上台表演相声还参与了节目的策划。
阎月明虽然是长期海青身份,但他的相声作品可不少,除了春晚之外,他和高英培、李金斗、唐爱国、孟凡贵等人也经常搞一些群口相声并且风靡一时。除此,他和赵伟洲也算是一对好搭档,两人的相声风格都属于狗里狗气的,很和谐。
直到2007年,阎月明才由苏明杰代拉为高英培的徒弟,成为相声明字辈里年纪比较大的一位,和师爷辈的马志明同岁。
九、谢金
谢金出生于1982年,一开始没从事相声行业,大学毕业之后才加入德云社说相声。由于他的父亲谢天顺辈分大,因此他要直接拜师也不容易。
2009年谢金由李文山代拉师弟成为王世臣先生的徒弟,谢金也成为年纪比较小的文字辈相声演员之一。至于为何郭德纲和谢金以兄弟论,这在相声界并不新鲜,宝字辈的田立禾和文字辈的李伯祥、魏文亮也是以兄弟论。
谢金之所以能成为大辈,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相声世家子弟的身份,毕竟谢家从谢芮芝开始就是曲艺界的名门。而谢金也和曾祖父谢芮芝一样都是以代拉师弟的身份入相声门的。
十、常宝庆
常宝庆是常连安的第五个儿子,但大家都称呼他为常八爷,因为常连安本来有七个儿子,老五夭折以后忌讳,所以将男孩排行的老五常宝庆和老六常宝丰挪到了七姐后面,成了大家现在称呼的常八爷和常九爷。
常家的蘑菇系列到常宝华四蘑菇就停了,常宝庆并没有蘑菇的艺名。另外,常宝庆和三蘑菇常宝霆以及老九常宝丰是常连安二房所生,和常宝堃、常宝霖及常宝华属于同父异母兄弟。
不知道为什么,常家虽然是相声大家族,却险些有两个海青,已故的常贵德就是海青身份,而常宝庆直到2016年才由田立禾代拉师弟成为张寿臣的徒弟,这样他也成了大哥常宝堃的师弟。他和父亲常连安也都属于代拉师弟进相声门的了。
最后,除了代拉师弟之外,相声门还有个给师父照片或塑像磕头拜师的现象,最典型的是李文华和杨进明。
李文华拜师已故的马三立有两种不准确说法,一种是马志明代父收徒,这显然不对,没有这个规矩。另一种是常宝华代拉师弟,但从流程看也不像。李文华应该属于马志明和常宝华证明马三立和李文华的师徒关系早就存在。
同理,杨进明拜师已故的侯耀文,情况和李文华类似,都是师父去世前说好的,后来有人给证明一下,然后给师父照片磕个头就算正式入门了。
从上面十位代拉师弟名单可以看出一个规律,代拉师弟也分解放前和解放后两个阶段,解放前代拉师弟主要是代拉有本事的人,限制也不多,解放后代拉师弟则更多限制于门里的人。毕竟这种形式容易产生大辈,不是相声门里的人容易引起同行争议。
比如,举一个极端例子,如果你认识武汉的薛永年先生,求他代拉师弟让你进门成为韩子康的徒弟,那就乱了。韩子康是张杰尧的代拉师弟,因此从理论上讲,你就成了马德禄张杰尧的师侄,张寿臣马三立的师弟,马志明侯宝林的师叔,侯耀文马季的师爷,姜昆郭德纲的师祖,岳云鹏的….没法算了。还好,这只是理论上的。
所以,有时候规矩大点,门槛高些,还是有点好处的。
常连安有几个孩子
四个
常连安的长子乳名柱子,四岁时就随父撂地,因天真活泼,被当地人戏称为“小蘑菇”,不久就叫响了。初时只是为父亲站场子,逐渐地学会打锣、翻跟头、拿大顶、滚毛等技巧和问答逗笑,烘托演出,造成火炽气氛。六岁后又随父母走遍北京、天津、济南、沈阳等大城市,每到一处打场子“撂地”,均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帮助,遇有干扰和勒索时,总是有一些好心的“叔叔大爷们”出来排难解纷,慷慨资助。这时小蘑菇出息得更加伶俐可爱,常连安教会了他不少的“戏法哏”(也就是小段相声),如《蛤蟆鼓儿》、《小抬杠》、《算人口》、《家堂令》等,经他演来天然谐趣,为演戏法增添了色彩,也为正式说相声打下良好的基础。“小蘑菇”九岁时,经陈荣启介绍,在天津正式拜“幽默大师”张寿臣先生为师。当时,张寿臣正和陶湘茹搭伙,在泰康商场歌舞楼为“鼓界大王”刘宝全担任“倒二”相声,在同行中享有很高威望。张寿臣很喜爱这个面容清秀、欢眉笑眼的男孩子,就收为授业弟子,亲传技艺。同时代师收常连安为师弟。不久,张寿臣介绍他们父子到北马路宝和轩献艺,由常连安为子捧哏,一炮而响。此后又在侯家后义顺、北大关志成信、鸟市聚英、宫银号天睛、北马路北海楼、南市燕乐、通海等处担任中场相声,最后代替张寿臣、陶湘茹为刘宝全担任“倒二”。在与金万昌、常澍田、王佩臣、高五姑、陈士和等前辈艺人同台中,受益殊深。此时,常连安为小蘑菇起名常宝堃,张寿臣也为其取名立侗,均末叫开。小蘑菇的艺名却红遍三津。特别是在仁昌、青年会电台直播节目后,更是家喻户晓。由于小蘑菇成为一代相声艺人的代称,所以常连安次子宝霖、三子宝霆、四子宝华就按序以“蘑菇”为名,经过父兄的教海,加之不断投师访友,在“娃娃红”后,逐渐成长为优秀相声艺人。
常连安的人物简介
生辰: 1899年逝世: 1966年09月
相声演员,师从焦德海。原名常安,北京人,满族。七岁丧父。八岁时曾赴东北,在那里学京剧,唱黑头,兼演老生,艺名小鑫奎。十四岁进北京富连成班学京剧老生三年,与马连良、于连泉等同科,萧长华在其本名常安中加一连安,取艺名常连安。后因嗓子“倒仓”(青春发育期嗓音变低哑)无法唱戏回家。十九岁学变戏法,曾到张家口卖艺,在张家口,长子出生,因当地出蘑菇,取名小蘑菇。民国十二年(1923)张家口闹水灾,卖艺收入微薄,便携妻儿到天津,在三不管搭变戏法的万傻子(万子信之父)班,于明地演出相声。小蘑菇拜相声名家张寿臣为师,取名常宝堃。民国二十二年常连安被张寿臣代收为师弟,正式改行说相声。小蘑菇出师后,与常连安合说相声,子逗父捧。民国二十四年起小蘑菇改由赵佩茹捧哏后,常连安便改为给二儿子二蘑菇常宝霖捧哏。父子们的相声在天津、北京演出和由电台播放,名声很大。民国二十七年,常连安在北京西单商场创办了启明茶社(其班社名为长春社),开始时白天是相声大会,晚上是杂耍,后日夜以相声大会形式演出。演员阵容强大,参加过启明茶社演出的曲艺名家有张寿臣、侯一尘、赵霭如、刘德智、于俊波、华子元、吉坪三、郭荣启、刘宝瑞、张杰尧、常宝堃、常宝霖、赵佩茹、孙玉奎、荷花女、白全福、王长友、王世臣、罗荣寿等。每到茶社纪念日,还特演大型化装相声《福寿全》。该社还排演过《法门寺》、《连环套》等滑稽剧目。
常远在相声界的辈分是什么?
明字辈。
常远是中国相声届常氏相声常宝华的孙子,出身相声世家,拜师师盛杰,按宝文明辈分排下来应该是明字辈。
相声届有三大世家,即常家、马家、侯家。常派相声表演成分重、动作幅度大,考究说口,基本功十分的扎实。常连安是“常派”相声世家的家长。
他和长子常宝堃、次子常宝霖、三子常宝霆、四子常宝华、五子常宝庆、六子常宝丰及其孙常贵(常宝堃之子)等都说相声,代代有传人,人称“常氏相声世家”。
常远是常氏相声的传承人:
他的爷爷是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先生,常远的父亲常青是御用厨师,母亲高建军是金牌经纪人,妹妹常思是中国花样游泳队运动员。常宝华,1930年12月出生,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51年拜相声大师马三立为师,历年来创作(包括合作)相声、小品、快板等形式一百七十多篇,全国各报刊发表五十余篇。授业徒弟包括:赵福玉、牛群、包长春等。退休后仍继续进行创作、撰文、著书、教学。曾参加相声、小品、话剧、电视剧等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