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学习有用的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日常百科校园生活教育科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日常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于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知识介绍)

发布时间:2023-06-02 04:47责任编辑:侯大石关键词:国家,甘肃,崆峒

大家最近是不是在找关于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者(关于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知识介绍)这类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的同事,沟通了很长一段时间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于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知识介绍)的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于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知识介绍)”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摘要: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西部,六盘山系东侧支脉,黄河支流泾河中上游地区平凉市崆峒区境内,距城区15km。保护区范围东起甘沟大湾梁,西至宁夏固原市的泾源县,南至包家沟梁,北至胭脂河。鸟瞰太统-崆峒山林区,山峦起伏、群峰……

本文标题: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于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知识介绍)

正文内容: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西部,六盘山系东侧支脉,黄河支流泾河中上游地区平凉市崆峒区境内,距城区15km。保护区范围东起甘沟大湾梁,西至宁夏固原市的泾源县,南至包家沟梁,北至胭脂河。鸟瞰太统-崆峒山林区,山峦起伏、群峰竟秀,茫茫林海、万木峥嵘。优美的自然景观、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与森林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和谐环境。绿色的宝库、温宜的气候,使森林沿着理想趋势顺行演替。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6o26′18″—106o37′24″,北纬35o25′08″—35o34′50″,南北最长为17.1km,东西最宽为17.7km,总面积16283hm2,区划为三个功能区:核心区6680hm2,缓冲区4645hm2,实验区4958hm2。行政区划属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古文化遗迹和地质遗迹。

中文名: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陇东黄土高原西部

设立时间:1982年

保护区级别:国家级

保护对象:野生动植物、遗迹、森林生态系统

面积:16283公顷

类型:森林生态系统

1、历史沿革

198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太统-崆峒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1月根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委会评审意见,将保护区功能区划进行了调整,保护区面积核定为16283hm2。

200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西部,六盘山系东侧支脉,黄河支流泾河中上游地区平凉市崆峒区境内。地理位置为东经106?26′18″—106?37′24″,北纬35?25′08″—35?34′50″。

地形地貌

太统山、崆峒山为地壳运动基岩上升褶皱而成,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特征。保护区共划分了侵蚀构造中山地、侵蚀构造低山地、堆积侵蚀黄土丘陵区、堆积侵蚀河谷阶地五种地貌类型。保护区平均海拔为1850m,最高峰位于太统林场东北部的太统山,海拔为2234m,最低点在崆峒水库坝面下,海拔为1456m,相对最大高差为778m,辖区内主要山岭有太统山、崆峒山、大阴山、大帽山、杨家山、香山、祁家山等,峡谷主要有崆峒后峡、泾河峡谷、十万沟等.

气候

保护区处于东亚季风区边缘,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燥,多西北风;夏秋温热湿润,多东南风。年均气温8.6℃,年平均降水511.2mm,年蒸发量为1430mm左右,年均风速2.1m/s。年均日照时数2424.8小时,日照率55%。全年日照日数平均为208d。

保护区水源

保护区水资源主要由地下水和地表水两部分构成。地下水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河流(沟谷)潜水、黄土层潜水、山区基岩潜水和层间承压水。保护区内地表水资源为地表径流,主要是泾河和其一级支流胭脂河,其中分布于全境的泾河水系是黄河的五大支流水系之一,主流泾河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内六盘山以东,横贯全区,在保护区内流长15km,区内大小河流共11条,地表水年径流量为0.8×10~2.9×10m?。

土壤

太统—崆峒山区在山地环境和森林植被的作用下,土壤类型带有明显的山地特征。主要土类有山地棕壤类、灰褐土类和红土类,其中,灰褐土类分布最广。

植被

保护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于温带草原植被区域的甘肃黄土高原南部森林草原植被区,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和草甸草原。保护区植被分为四种类型:温性针叶林,保护区主要是华山松林和油松林;夏绿落叶阔叶林,保护区的夏绿阔叶林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以栎属、桦木属、杨属、椴属的树种为主;落叶阔叶灌丛,广泛分布于保护区山地和沟谷,其群落结构简单,一般仅有灌木层和草本层;草原,保护区处于草原区南缘的森林草原地带,植被类型应属于草甸草原。在保护区的森林草原地带内,最常见的是白羊草草原和长芒草草原。在山地上,落叶阔叶林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主要是以辽东栎林为山地前缘地带的森林顶级群落类型,还分布有山杨林和白桦林。在阳坡和半阳坡分布有以白羊草为代表的草甸草原和耐旱灌丛。

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有人工落叶松林、人工油松林、人工杨类林、人工刺槐林、辽东栎林、白桦林、阔叶混交林、山杨林、针阔混交林、杜梨林、杂木林等。

3、名称由来

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名由来,先得说崆峒一词来源,“崆峒”一词,山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汲冢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所以说崆峒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又在《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写作空同、空桐、实是同名异写),遂以国为姓。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4、区域范围

保护区范围东起甘沟大湾梁,西至宁夏固原市的泾源县,南至包家沟梁,北至胭脂河。地理位置为东经106o26′18″—106o37′24″,北纬35o25′08″—35o34′50″,南北最长为17.1km,东西最宽为17.7km,总面积16283hm2,区划为三个功能区:核心区6680hm2,缓冲区4645hm2,实验区4958hm2。

5、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稀有野生动植物、古文化遗迹和地质遗迹。

生物资源

动物

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分布的珍稀野生保护脊椎动物有5纲26目72科164属250种,其中鱼纲有1目2科10属11种及亚种;两栖纲有2目4科4属6种及亚种,特有种2种;爬行纲有2目7科11属12种及亚种;鸟纲有15目42科104属174种及亚种;哺乳纲有6目17科34属47种及亚种。这些脊椎动物中,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5种:金雕、大鸨、黑鹳、豹、林麝,其中据观察黑鹳有8-10对,数量较多。Ⅱ级保护动物有28种。其中白鹭、苍鹭、雀鹰、苍鹰、燕隼、游隼、勺鸡和红腹锦鸡相对数量较多。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三有”动物种类有149种,占总种类数的59.60%。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种类27种,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种类有11种。其中山石鸡、灰喜鹊、喜鹊、环颈雉、山麻雀的分布较广、相对数量较多。保护区内有资源昆虫55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是小红蛛绢蝶,主要观赏蝶蛾41中。保护区境内的河流属泾河水系,泾河横贯全境,但由于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河水流量在不同的季节变化很大。鱼类资源主要包括鲤科9种(引进3种),鳅科2种,共11种。

植物

保护区内有十分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共有维管植物104科,381属,801种,其中蕨类植物13科,21属,37种。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4科,8属,12种。被子植物86种,355属,753种,在801种植物中,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黄芪、野大豆、紫斑牡丹、胡桃楸。崆峒山特有植物5种:崆峒山槲蕨、崆峒山蒙桑、崆峒山沙参、轮叶绣球、短管丁香。

据初步统计区内有191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植物,按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八类。①主要森林资源及绿化造林植物29种;②药用植物65种;③有毒植物7种;④油料植物12种;⑤淀粉植物16种;⑥主要饲用植物18种;⑦单宁植物15种;⑧野生花卉与观赏植物29种。

6、人文资源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甘、宁、陕三省交界处,平凉市崆峒区境内,距城区15km。作为古丝绸之路鸡头道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北周武帝元年(527年)建县迄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保护区内及周边保存有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其中集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之大成于一身的崆峒山因轩辕黄帝问道与广成子而闻名天下,是中国著名的十二大道教名山之一;又因儒、道、释共处一山的独特宗教人文景观而蜚声海内外。崆峒山位于保护区实验区,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考古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称。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秦汉时期,崆峒山开始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新修了法轮寺、卧观平凉、观音堂、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宫等景点三十五处,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

自1976年后,历届政府及考古部门相继在保护区及外围发现新石器时期齐家文化、仰韶文化和常山文化遗址11处,出土国家级保护文物64件,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文物6件,国家二级保护文物35件,国家三级保护文物33件。

7、管理措施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各科室人员在保护区周边村、社、学校,进行进乡村、入社区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保护区的重要性、区内资源的重要性、护林防火、热爱自然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宣传。本次宣传活动采取给村民、学生讲解、发放《保护区宣传手册》、《致林区和林缘区墓主亲属的一封信》、《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林区护林防火有关问题的通知》、《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关于加强护林防火工作的须知》,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

通过大力宣传,使社区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对保护自然生态有了新的提高,使当地群众能自觉地、积极地加入到自然保护行列中来。

8、开发利用

综合利用

为了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维护生态环境,198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崆峒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89hm2,主要以崆峒山为主体,是太统林区的一部分。2013年经省政府批准,保护区管理局由甘肃省林业厅直属管理,为正县级事业单位。保护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3725.2hm2,活立木总蓄积量305773m3。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98%,林木绿化率达到了69.77%,林业生态建设初见成效,保护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旅游资源

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2年10月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2003年7月26日,崆峒山又登上了国家名片,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崆峒山地方特种邮票;2004年3月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5月8日,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相继获得了“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首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和“建国六十周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景区”等桂冠。

9、生态价值

保护区内山脉受差异风化、水冲蚀、崩塌等外动力作用,形成了孤山峰岭,峰丛广布,方山洞穴发育,怪石突兀,山势险峻,气势雄伟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这种以下白垩系浅紫红色调为主的巨厚层砾岩自然地貌,是受中国少有的南北向构造主导、新构造运动频繁作用形成的,是大面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自然奇观。这一奇特的自然遗迹最早被中国广东中山大学教授、地理学界知名学者黄进先生所发现,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认为太统山、崆峒山虽与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一样同为典型的丹霞地貌,但由于太统-崆峒山地处高海拔地区显得尤为珍贵。太统山、崆峒山地带保存有十分珍贵的地壳运动及造山作用遗迹,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保护价值。

结束语: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知识介绍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知识,请收藏本网站!

知识推荐

高优知识网——分享有用的生活百科,一起学习优秀的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446@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118号-3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gaoyou91.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