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学习有用的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日常百科校园生活教育科学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胡适是个什么人物 鲁迅先生为什么恨他的祖父

发布时间:2023-06-23 00:35责任编辑:侯大石关键词:人物,鲁迅,胡适

胡适是个什么人物

文/冯玄一

我们都知道,胡适是著名学者,文学家,长期担任北大教授。后来还担任了北大校长。但是,很少人知道,胡适是如何进入北大的。今天小编就来跟你聊一聊。

胡适生于1891年12月,1910年(宣统元年)胡适赴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1915年,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读博士,师从约翰·杜威。

1917年,无论是对胡适还是对《新青年》杂志,甚至对中国,都是及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北大校长蔡元培成功说法陈独秀,把《新青年》杂志迁至北京。

胡适能够进入北大,离不开蔡元培的器重。

远在海外的胡适,在紧张的毕业准备期间,得知了《新青年》的征稿,便写了一篇题为《文学改良刍议》文章投给《新青年》。在文章排版期间,被蔡元培看到。蔡元培认为,这篇文章一定会引发中国知识界的大震荡。于是,他决定聘请胡适到北大任教。他立刻给远在纽约的胡适发去聘书。

当时,胡适刚刚结束博士考试,并顺利取得博士学位。接到北大聘书后,胡适非常兴奋,他匆匆告别了导师杜威,搭乘轮船回到国内。

刚刚进入北京大学的胡适,课并不多,他上三门课,每周只有12个课时,按照五个工作日算,每天平均两节课。这样的课时并不算多。但是工资却不少。从任职的第二个月起,胡适月薪280元。这在当时的北大教授里是最高的。

刚入职就领那么高的工资,超过了很多比他有资历的教授,而且他那时才26岁。由此可见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对他但是多么器重。没有蔡元培,胡适在北大不可能那么顺利。

但胡适也确实是个有才青年,他没有让蔡元培失望。《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很快,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暴得大名,成为新文化中扛大旗的旗手,也成为北大的一块金字招牌。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他本人曾颇为自负地说:北大的新文化运动是靠“三只兔子”支撑起来的。所谓的“三只兔子”,指的是他本人、陈独秀、蔡元培,因为蔡、陈、胡三人生肖都属兔,彼此之间各差12岁。胡适这话,确实不假。

胡适也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对于蔡元培的题写赏识之恩,他念念不忘。到了晚年仍旧时时提起。他说,如果没有蔡先生当年的着意提携,他的“一生也可能就在二三流报刊编辑的生涯中度过”。

人生就是这样,个人努力只是其中一方面,还要看机遇,看能否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如果没有蔡元培,后来的胡适会是什么样?胡适在历史上的位置还会那么显要吗?新文化运动会是什么样子?这真还很难说。

鲁迅先生为什么恨他的祖父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字以辛辣犀利见长,他的文字就是他战斗的武器。他将剖析对象对准了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比如他的著名短篇小说《孔乙己》,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纵观鲁迅的一生,他对封建科举制度就没有产生过好感,并且一直是深恶痛绝。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是他站在一个新的时代,看穿了科举的本质,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另外,有人说,这与他童年的经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他的祖父与父亲就深受科举制度之害,他的祖父因科举行贿事件败露,导致家破人亡。

鲁迅的祖父名叫周福清,1838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的一个在当地小有名望的大家庭里。做父母的当然都望子成龙,所以,从小,周福清就被送进学堂。周福清也确实是个好学青年,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于1871年考中进士、点翰林,从而步入仕途。

虽然中了进士、点了翰林,但是,周福清的仕途并不顺利,因为,他生就了一张“臭嘴”,对当时的同事与领导左一个看不惯,右一个不顺眼,所以,只做了两年七品知县,周福清就被人以“办事糊涂”的名义给参掉了。

失业后的周福清靠吃老本度日,直到1888年才又被朝延授为内阁中书,在内阁干点抄抄写写的杂活。1893年,周福清的母亲病逝。按时规定,周福清必需要“丁忧”三年,周福清只好辞职回家替母守孝。

周福清当时已是年仅60的人,守孝期满后,能不能再找到一份工作事在现两可,周福清老人又像他的父母一样,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可是,论读书,他的儿子不如他,虽然也很努力,但是,中了秀才了,便止步不前了。一个秀才,要想挤入仕途是万万没有机会的,最多也就能跑到乡下教教书啥的。

久在官场上行走,对于官场的潜规则周福清还是了解一些的。科举考试看似严格,但是,也难免有人会从中发现“商机”,徇私舞弊。

赋闲在家的周福清也没闲着,常常会从京城朋友那里打听一些“利好”的消息。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岁大寿要开恩科,所以,乡试得以提前一年。令周福清开心的是,这次京城派来杭州的主考官殷如璋是周福清的老同学(所谓的同学,就是同年,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杭州城有应试资格的秀才们就来求周福清利用好这一关系,大家还凑了一万两银子给周福清做活动经费。

周福清当然明白这样做的危险,但他与那几们秀才都沾亲带故不好推辞,另外,他还有自己的私心,那就是自己的的儿子周伯宜(鲁迅和周作人的父亲)。现在既然有人愿意出银子,只要自己出面周旋说情,便可省去一份贿银,是一举两得大好事。最终,为了儿子的仕途前程,他选择了铤而走险。

也许是老周该着要出事,这么重大机密的事项,周福清竟然派去一个办事不靠谱的家人陶阿顺去办理。当时,主考殷如璋正与副主考周锡恩聊天,家人竟然将当着周副主考的面把厚厚信封呈给主考殷如璋。殷如璋肯定知道是什么意思,便将信封收下放在桌上,当然是想等周锡恩离开之后再拆开来看。

但是,陶阿顺不懂大人的心思啊,心想我给银子了,你得给我个收条,我好回去给老爷交差啊。于是小声提醒殷如璋:“大人,这可是一万两银子啊,怎么连个收条也不给呀?”

这一下,事情就败露了。殷如璋只好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公事公办地差人将陶阿顺拿下,“押交苏州府收审”,陶阿顺当即供出了背后的周福清。

陶阿顺送信一去不回,周福清就已知道事情不妙,吓得生了病,一个人逃往上海。周福清逃走了,他的儿子周伯宜被清朝官府抓进监狱顶罪。

后来,周福清自知此事最终是躲不过去的,为了避免牵累亲朋和家人,就去县衙投案自首了。虽然周福清因为“关节未成,赃未与人”以及“投案自首”,幸免于难,只落个“斩监候,秋后处决”的死缓之刑。

祖父落难,周家倾家荡产,家道中落,鲁迅作为长房长孙,感受最为深切,受尽屈辱。这使他很早便领略到仕途险恶和人间的虚伪、残酷、不平、黑暗。

为了救出周福清,周家人拿钱上下打点,在老周被关8年后才被放出来。年已64岁的周福清回到家,被剥夺了应试权利的儿子周伯宜已经忧郁而死,他的长孙鲁迅也远离家乡,东渡日本留学去了。面对家道的破落,颇有恍如隔世之感。

知识推荐

高优知识网——分享有用的生活百科,一起学习优秀的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446@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118号-3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gaoyou91.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