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阳翟是现在的哪里,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衣鱼一言】黄帝在战胜蚩尤后将国都从河南新郑迁移到山西解池附近。后来尧定都平阳(今临汾,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舜定都蒲坂(今永济县,山西省运城市代管县级市,古代又称智邑),禹(实际为其子启,平定“有扈之乱”后把国都从阳翟<今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迁至安邑)定都安邑(古代都邑名,是夏朝都城之一,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青龙河南北两岸的东下冯遗址),都位于河东这片区域。
河东在古代是指如今的山西省的西南部,位于秦晋大峡谷中黄河段乾坤湾,壶口瀑布及禹门口(古龙门)至鹳雀楼以东的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河东区域当为华夏远古时史的中坚区域,这片区域在地理上被称为平阳盆地,与同在山西省的太原盆地(即晋中盆地,一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太原故城、晋阳古城就曾屹立在此地,并为中国大历史谱写出了重墨浓彩的篇章),运城盆地(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而得名。万里黄河上三大古渡:茅津渡 、风陵渡、大禹渡均座落在运城境内)和晋城盆地(古称泽州,这里又有着“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评价,决定了战国历史最后转折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此地),长治盆地(古称上党。地名上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特色,“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地势险要,理所应当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着“得上党可望得中原”的说法。长平之战爆发,就是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而引发的)和忻定盆地(雁门关崔嵬险峻,素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誉)冠绝山西。平阳盆地位于山西西南部,黄土满布,西南隔着黄河,与陕西渭水盆地相连接。山西这片区域一般被形容为表里山河。虽说中国最著名的四大盆地没有一个在山西,然而盆地几乎串联起了整个山西的地形地貌。
阳翟是现在的哪里?
阳翟是现在的河南禹州。河南禹州是河南省辖县级市,由许昌市代管,在历史上除了叫做阳翟外,还有夏邑、均州、颍川等名称。禹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因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而得名
金门阳翟是地名吗?
阳翟,古地名。即今河南省禹州市。传说为禹之都。《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县下班固自注:「夏禹国」。应劭曰:「夏禹都也」。《帝王世纪》载:「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县是也」。《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在阳翟」。《水经.颍水注》:「颍水自竭东迳阳翟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 尧舜时期,禹州称夏,是夏部族聚居与活动的中心。大禹为夏部族首领, 是黄帝的玄孙。禹州就是因为大禹初封 于此,故称“大禹之州”。后因夏王朝创立并建都于此,又称“夏都”或“华 夏第一都。”禹在夏都(今禹州市)执政八年,号令全国实行统一的夏时制,俗称“夏历”,也叫“农历”。 钧台也叫夏台,原在禹州城南,距城十里。《水经注》载,在三峰山东南 ,大陵之西,陵上有“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有隅水东南 流,经陵下,积为坡,坡方十里,称钧台坡。一说,钧台在“颍川城郭之阴”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行“开国大典”和“国宴”的地方,也是夏桀囚禁商 汤的地方。后商汤强盛,联合各诸侯国攻夏,缚住夏桀,放逐于现巢亭山(今 安徽境)。三年后,夏桀忧愤而死,商汤便建都于亳(bo薄,河南商丘东南) ,但仍封禹之后代于夏亭。夏亭旧址在今禹州市鸿畅镇夏寺村。后又将诸侯历 封于夏地,所以商末和西周初期,禹州一度称“历”地,或“栎”地。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困其地 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将 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国攻灭郑国,遂将国都迁新郑。仅 五年,即公元前370年,韩懿侯便将国都城重又迁回阳翟。此后历秦、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二千余年,禹州称阳翟不变。所以,许多 文献史籍在记述历史事件及地地域时,习惯将上古时期尚无阳翟名称的夏、夏邑、历地、栎邑等统称为“阳翟”,比如“禹都阳翟”,其实应为“禹都夏邑 ”。 明洪武年间,因禹州有“钧台”故,改阳翟为钧州。明万历三年(公元 1575年),避避神宗朱翊钧的“钧”字,改钧州为禹州。
我国古代七国时的韩国阳翟在今天的那里?
今河南禹州
阳翟是现在的哪里
河南禹州。阳翟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禹州,为史记记载中夏启的都城,据传夏启曾经在此会盟诸侯进行钧台之享,曾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帝王世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史记注解》: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将 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国攻灭郑国,遂将国都迁新郑。仅 五年,即公元前370年,韩懿侯便将国都城重又迁回阳翟。此后历秦、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二千余年,禹州称阳翟不变。所以,许多 文献史籍在记述历史事件及地地域时,习惯将上古时期尚无阳翟名称的夏、夏邑、历地、栎邑等统称为阳翟,比如禹都阳翟,其实应为禹都夏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