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由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今儿刷手机,看到好多视频,都是自带不锈钢大盆,磕头山响,向长辈讨要红包。甚至利用“正月理发死舅舅”这个梗,用剪头发这招逼迫舅舅拿钱。要钱的,拿钱的,看热闹的,拍段子的,都笑得阳光灿烂。
说实话,看到这些视频,心里很不舒服。不管这些视频的目的是拍段子也好,过年烘托气氛也好,都背离了压岁钱的初衷。压岁,压崇,本来是驱邪避魔的仪式习俗,到了今天,居然演化成了这个样子。好好的一个年,竟然成了某些家长教唆孩子借机敛财的道具,或者成为某些长辈表达爱心的手段。富人可能拿着千儿八百,万儿八千的票子不当回事,可苦了收入微薄的平民百姓,压岁钱被有钱人炒到如此高价,穷人也只好打肿脸充胖子省吃俭用跟上。亲戚朋友、兄弟姐妹间,在给孩子压岁钱多少这件事上互相攀比,甚至心生嫌隙。孩子过个年磕个头,就能不劳而获,得到巨额钱财,不但会滋生挥霍浪费现象,还会扭曲他们的金钱观价值观。这压岁钱,铜臭味越来越浓,负面意义越来越大。
相比之下,还是广东佛山一带做得好。过年发利是红包,5块,10块,20块,意思一下就好,图个吉利,求个喜庆。反观山东、河南、河北这些孔圣之地,礼仪之邦,压岁钱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面子觉得好看,实则里子都破了一地。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还能看到有些青年人,逢年过节给父母,给爷奶送红包,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祝福长辈身体健康。一反一正,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礼仪精髓,这才是忠孝节义的传承。
发展经济这么多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相应的,龙民族的精神也应该传承下去,不能被铜臭熏得变了味道。
正月剪头死舅舅的由来?
在古代,汉人历来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也就是说身体、头发是和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是父母给予的,自己无权处理,剃发则是一种不孝行为。“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实际源于1644年满清统治者多尔衮入关后颁布的剃发令。不得不屈服的汉人决定每年正月坚持不剃头,号称“思旧”,后民间口耳相传,被讹传为“死舅”。
正月理发死舅舅由来?
"正月剪头死舅舅"这句话的来源清朝。
从清军入关以来,清朝皇帝决定实行一种奇怪的发型,以“平复周边地区,留在中原”。他把头发从前面剃到头顶,然后剃掉他周围的头发,中间只剩下一条长长的辫子。为了统一国家,特别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在汉代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实现的媒介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各地的剃头匠都收集起来,送给每个人一根神圣的旗杆。
在大清国的高压下,以及逐渐安定的盛世之治,剃发政策得以正常实施。一些文人士大夫也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前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
“正月绞头死舅舅”的由来是什么?
从清军入关以来,清朝皇帝决定实行一种奇怪的发型,以“平复周边地区,留在中原”。他把头发从前面剃到头顶,然后剃掉他周围的头发,中间只剩下一条长长的辫子。为了统一国家,特别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在汉代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实现的媒介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各地的剃头匠都收集起来,送给每个人一根神圣的旗杆。
在清朝的压力下,一些文人和医生不再高呼“头可断,发不可以剃”,而是用“第一个月不剃头”来表达他们对明朝的向往,这其实是“思旧”,为了隐藏人们的眼睛,被编造成“死舅舅”。
扩展资料
清初时汉人排斥“剃发”,不完全是因为“爱国”或者“气节”这类高尚的东东,而其中肯定包含着对“身体发肤、授之父母”的传统理念的坚持。这个理念,是儒家礼学的产物;这种坚持,跟改朝换代,并无“硬连接”。
儒家礼学之下,中国人不毁伤身体发肤的理念,在《剃发令》出台的那时候,已经绵延少说六七八百年了。传承那么久,保不齐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头发被剃掉就意味着“损德”、“折寿”。这样的情境下,不肯、不愿剃发,实在跟爱不爱国,忠不忠于明朝,没太大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正月理发死舅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