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为何要出家做和尚?
优质回答
一个人能够割舍一切尘世间繁花盛宴似的俗念,能够丢弃数十年奔波追逐的名利,能够了断一切爱情亲情人情,斩断一切名缰利锁,了却红尘而归于荒凉的山谷,寂静的寺院,或说,这样的人,要么是神仙,要么是魔鬼。
我辈俗人,其实是没的资质去评判这样一个或可敬、或可怕的先人的,他的经历,比我辈丰富得多,他的才学,我辈望尘莫及,他的道行,我辈不着边际,他的感悟,我辈更是深不见底,他看似消瘦的肩膀,所负荷的是我们看不见的沉重,他远去的背影,有着我们无法琢磨的决绝。
李叔同为什么会出家做一个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光头和尚?从他的很多诗文或者格言中,便可一窥端倪。你看他写的《离别》一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指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是一曲多么哀怨的歌啊,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对人世无常的深深的叹息,他把人生看透了,他把尘世看透了,更把名利和一切悲欢离合看透了,因此,他只能远去,在孤寂中寻找生命存在的理由,寻找灵魂的家园。
他说过:“谦退,第一保身法;安祥,第一处事法;涵容,第一待人法;洒脱,第一养性法。”一个在谦退中洒脱的人,他的归途必然是人迹罕至之处,这才是洒脱到极致的归宿。
李叔同出家据说有一个远因,便是他的同事、文学家夏丏尊先生的一句玩笑,一回,他工作的学校邀请了一位名人前来演讲,按理李叔同和夏丏尊应该作陪,但他俩却不愿仰人鼻息,兀自跑到湖心亭喝茶去了,二人闲聊,夏丏尊有感而发:“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说者其实无心,听者却有了意,后来李叔同读了有关“避谷”修行的文章,真的断食20多天,开启了他出家的初步尝试。还有一件小事,他曾经在《题陈师曾画“荷花小幅”》的题字中写道:“一花一叶,孤芳致絜。昏波不染,成就慧业。”出家的理想因此非常强烈了。
李叔同曾经还口述过一个《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他说:“及到民国六年(1917)的下半年,我就发心吃素了。在冬天的时候,即请了许多经……而于自己房里也供起佛像来……于是亦天天烧香了。到了这一年放假的时候,我并没有回家去,而到虎跑寺里去过年。”这已经下定决心,要出家当和尚了。
因此,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39岁的李叔同在位于杭州西南大慈山的虎跑寺正式出家,他的师傅了悟和尚为他取名演音,号弘一。
为了出家,彻底断绝尘念,李叔同抛却了发妻、两个儿子和他的日本小妾,在禅房门上贴着四个字:“虽存若殁”,所有家人一律不见,所有家信一律退回,妻子在门外苦苦哀求、长跪不起,他只托人捎话一句:“当作我患虎疫死,不必再念。”从此,生离如同死别。
很好的继承了阿三忽悠学,自愿断绝华夏民族血缘传承,过继给阿三释姓,这种背祖叛道之人怎么就成了少数宗教狂热分子吹捧的对像?不要说该宗教历史上的真实性,除了所谓的教主是阿三,其余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法器、法术、理念、修炼都出自华夏本土,冠上的某教,就成了阿三的,这才是就最大的汗奸
李叔同经历繁华最后做和尚,你怎么看待这事这人?
优质回答
一个人的选择需要我们去猜测吗?或许因为厌倦虚伪,也或许因为身体原因,也或许个人信仰等等。只要没愧对天地还轮不到我辈评论异想选择是一个人的自由!
如果说他出家抛却红尘伴侣有过,试问一些革命先烈为了自己信仰,不惜牺牲生命。大处说是英雄值得我们歌颂,那他红尘中的亲人又当如何?个人认为只要不去做伤天害理事情,怎么选择都没错。就是因为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生活才如此美好!
他明白:人往高处走
如何看待李叔同出家?
优质回答
1918年李叔同决定出家,在留给妻子的信中,他这样说道: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
在许多后世电影中,李叔同的妻子被叫做“雪子”,但在李叔同口中,她是他心中最爱的“诚子”。当他终于下定决心,放弃小家小爱,去追寻大爱后,他的日本妻子诚子,痴心不改地守着他们的爱情,孤独地度过了一生。
即使世上再无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师,她也无怨无悔。
一、十一年的感情
收到李叔同托付友人,转交给她的钱和一撮胡须时,诚子是有些茫然的。虽然她在之前,就听闻丈夫出家的愿望,但她还是无法相信。他们十一年的感情,以及共同养育的孩子,李叔同居然会说放弃,就放弃。
诚子想不通理由,是她忽略了他们之间的文化差距。诚子是日本女人,即使和李叔同再怎么亲近,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他。在这封李叔同写的信中,他还说道:
“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在西天无极乐土,我们再相逢吧。”
但她没有充分理解,李叔同留给她的最后的话语。她只是单纯地不懂,儿女双全,事业也有所建树的他,怎么会全部放弃。她没有像李叔同的原配一样,只是淡然处之,从此以后也吃素,支持他修行。她只是一味地回味过去,百思不得其解。
诚子不愿相信信中的决绝,她慌忙跑去虎跑寺——李叔同研学佛法的地方,等待她的却是闭门羹。李叔同出家的心意,谁也改变不了。这不是他不再重情义,只是选择大爱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会被这些小爱所迷惑。
二、温暖的回忆
在诚子一生的回忆中,李叔同占据的,恐怕是最美好,最温暖的。也许就是因为这回忆,后来李叔同离开了她后,她依旧选择等待。
遇见李叔同,是在日本东京,诚子的家乡。前者是美术院的一个学生,后者,非常巧合地成了他的模特。
这种模特是特殊的,因为绘画的过程里,必须不着片缕。
当时的社会,对这种模特都是不尊重的,诚子也受过不少的蔑视。但是在李叔同这里,平时总是被蔑视的诚子,得到了少有的尊重。他的言辞之间,总是透露出他的温柔,以及体贴。
有一次,因为李叔同的关心,过去难堪的回忆突然被她想起。她很委屈地哭了,李叔同不知所措。诚子连忙解释:
“不关你的事,我只是突然想起了不开心的事。”
李叔同连忙安慰,说只要有什么困难,尽管找他帮忙。诚子的心,在他的温声细语下,更加柔软。
后来在朝夕相对中,诚子迈出了第一步,她向李叔同表白。李叔同其实也动心了,但他在中国已经有了妻子。
他的母亲因为是小妾,受了一辈子的委屈,他不愿诚子受苦。尽管这样,诚子却还是愿意爱他。
李叔同被感动了,发誓要一辈子照顾好她。
此后,不管李叔同回国还是出访,诚子都跟着他,为他打理家事,生儿育女。
三、苦守的一生
回忆是美好的,眼前的现实让诚子苦恼。
如若可以,她愿意一辈子活在回忆中。只是现实终究赤裸裸地提醒着,李叔同离开了她。但她不愿醒来,宁愿守护着昔日的感情,终其一生也不后悔。
一次次尝试唤回丈夫失败后,诚子选择回了日本。她最后一次求见时,终于见到了“弘一法师”。
她固执地叫他叔同,但那个早已不是她的丈夫的人,微微施礼,
“阿弥陀佛,请唤我弘一!”
诚子满目含泪,不甘心地问他:
“好,弘一法师!请你告诉我,什么是爱?”
李叔同合上双眼:
“爱,就是慈悲。”
诚子终于死心,变卖了家中一切,回到了日本。
关于她的余生,有许多种说法,有人说她改嫁了,也有人说她出家了。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可寻觅到,她对李叔同永恒的爱。
李叔同的学生,后来著名的现当代画家丰子恺,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恩师: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老师的出家,只是他已经突破第一二种生活,往灵魂深处走的必然罢。”
如果诚子能够像李叔同学生一样,充分理解他,也许她的执念,就不会这么深。
谢谢邀请!
个人观点,非喜忽喷。
那个年代的文化人,太多的人都有强烈的精神追求,说极端一点,如果不是有那么一大批有精神追求的人们,肯定没有新中国的建立!
现代人,由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太过,或者是由于没有过丰富的物质生活经历,确实难以理解那么对精神生活有强烈追求的人们,总觉得他们有点不可理解?
我个人认为,人总是有一个进化过程,不能总以为自己理解不了的,就是别人有什么不对。民国初,那段年月,有宗教信仰的大师不是个别现象,读经的大有人在!
真正如李叔同大师这样的,确实不多,也只能是随缘吧。不是所有人,都是有什么问题才遁入空门,也确实有佛缘的人。
题外话,宗教信仰能成为三大体系,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它们很高深,也非常系统,能满足大部分有精神追求的人的精神需求,不可能像你我普通人平常听到、看到的那么肤浅!
苏曼殊,李叔同同是绝代的才子,浪漫的雅士,为何出家?
优质回答
出家有什么不好,由于饱受红尘的纷挠。一种情况是心灵无处憩息,二是生活找不到方向,感到十分迷茫,痛苦。三是远离红尘,远离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让心灵清净起来。为灵魂有个归宿。心灵有个信仰,皈依佛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感谢邀请。其实有才能的人往往都是不被理解的人,或被嫉妒,或被误解,总之总是让其本人对这个世界感觉格格不入,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的行为,都依照自己的性格而特立独行,尤其是文雅之士,更是难觅知己,往往有“万人之上,无人之巅”的寂寞,孤独,冷,越是有才,越是难以找到知心人,会感觉世界上的人,世界上的物都和自己格格不入,都和自己没有共同话题和情绪,也许只有脱离“凡俗”,才能找到自己所向往的清净。其实不止苏曼殊和李叔同,古来遁世而修者何止百千,哪个不是才能卓著,文采溢溢之辈。
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师名人最后都会选择出家呢?
优质回答
出家是出的烦恼家,是求智慧、求内心平静,最主要的是求解脱,不入轮回;出家人一定要发菩提心,学习佛菩萨的慈悲心,按佛菩萨说的去做,度人度己
。名人能出家,无名之辈也能出家,我也出家了,不是身出家,而是心已出家了,名人去寺庙里修行,而我只能在红尘中修行,穿着俗衣干着世俗事,定力不足难免随境界转。所以刚开始修行的凡夫最拜个师父带着,这样能让自己少犯过失。
李叔同为什么会突然遁入空门?
优质回答
1918年(民国七年) 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西南大慈山虎跑定慧寺出家,法名“ 演音”,号“弘一”。
李叔同出家的原因,我想大概可以用他曾说过的一段话来说明: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李叔同,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一种什么生活,也一直跟着自己的心去走。不管是什么路,选择了,他便不悔。
他是一个通透的人,他看透了世俗,看透了人生,看透了名利,看透了一切悲欢离合,这样一个了然万物于胸中的人,他的归宿必然是遁隐于孤寂平淡之处。
关于李叔同出家的经过和原因,其实在李叔同《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和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里面讲的已经非常详细了,你可以在网上搜一下。
最后用李叔同的一首词作为结尾吧: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曲《送别》柔肠断,世间再无李叔同。
李叔同是近代一个很特殊的人,他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受到良好教育,年轻时有家室,也曾到日本留学,在文化圈是个有名的人,但在39岁那年突然出家,抛弃红尘纠缠,之后成为一代大德高僧:弘一法师。
至于其原因是什么?很多年后人们才能大概看出来。我认为这和他的家庭环境关系很大。李叔同的父亲信仰佛教,去世的时候李叔同还很小,他看到父亲离去的时候很安详。李叔同的母亲并不是李家正房,这也导致小叔同从小感受到人情冷暖,同情母亲,略显自卑。自己遵家长之命成家,可是妻子和他矛盾很多。
至于李叔同为什么出家,丰子恺认为,李叔同出家属于个人追求,他提出了“三层楼”的观点,有的人来到世间,为的是丰衣足食,家庭和睦,一生待在第一层楼,物质层面的,还有的人来到人间,为的是扬名立万,这种人多成为艺术大师,比如作家、画家、音乐家……这些在第二层,还有的人,对以上两种追求都感到不满足,他们追求精神升华,到了第三层楼,就是宗教。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叔同为什么出家的深层原因.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