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死就不会死”系列,又添一例。
据报道,近日,艺人仝卓直播时,自曝高考时将往届生改为应届生身份。他称当时心仪的高校要求应届生身份,于是“通过一些手段”修改了自己的考生身份。
直播视频截图
事件发酵后,仝卓再次直播时回应,“应届生”是自己考学失利后复读时的自我暗示,并数度“哽咽”称当艺人说话不自由,不过对于“往届生变应届生”的操作,他未做正面回应。
最新消息是,媒体致电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称教育部已介入调查此事,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正协助调查。
“往届生变应届生”绝非儿戏
自曝“往届生变应届生”,言语间还有引以为傲之意,遭质疑后又开启“诉苦”模式,这波操作确实很“迷”。但从公共角度看,最该关心的,显然不是“艺人的说话修养”,而是他所说的“往届生变应届生”情况是否属实。
毕竟,“往届生变应届生”不是变身游戏,而是事关公平。
如果仝卓确实存在“往届生变应届生”的行为,那就属于高考作弊。若这是真的,一般而言,篡改身份信息的作弊行为难度不小,非个人之力就能做到,通常都存在作弊链条,需要当地户籍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学校有关人员配合才能修改学籍信息。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门根据其自曝的信息启动调查,来得很及时。只要调查结果属实,不管其是否从篡改身份中获益,都必须依法作出处理,包括取消所获学位,并严肃追究参与作弊案的相关人员的责任。
就此事而言,鉴于可能有地方教育部门卷入其中,由教育部介入调查,也能确保调查不受利益关系影响,也通过这样的典型事件向考生和社会公众传递明确的信息:高考公平,来不得半点儿戏。
对这类“自我举报”较真,是为了公平
在网上,不少网友把仝卓在直播中自曝“往届生变应届生”,与翟天临在直播中问网友“知网是什么”联系起来,称仝卓是翟天临2.0。
表面上看,二人都是因直播中自我暴露惹的祸。但相比翟天临事件,仝卓事件若确证属实,那可能更直接地指向了舞弊利益链。
翟天临在直播中问网友“知网是什么”,是因为他可能确实不知知网是什么,从而引来对其如何完成硕士、博士学业的质疑,并被扒出论文涉嫌抄袭。
仝卓则不同,他是把明显属于高考作弊的行为,拿出来分享给粉丝和网友,这更缺基本的是非观和“法与非法”的判断。或许在他看来,“往届生变应届生”是种本事,进而在喜形于色中说漏了嘴。
仝卓或许也知道此举不妥,所以他在直播中说自己“最后还是没考上”,言外之意是,自己没有从舞弊运作中获得实质好处。
但判断高考作弊,是否从作弊中获得好处,并不是判断的依据。即便篡改身份后,并没有从篡改中获得好处,同样属于作弊。就如一个人在考场上拿出小抄刚准备作弊被抓,不能辩称自己还没有抄,不能算作弊一样。
在高考中,把往届生改为应届生,是比较少见的作弊操作。篡改身份信息,抹掉“往届痕迹”,要动用多方力量,难度很大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总体而言,在我国高考录取中,往届生和应届生的报考机会差不多,只有很少高校明确只招应届生,不招往届生。为此运作篡改身份,也是够“任性”。
至于仝卓本人很“委屈”地拿艺人表达权利辩解,也是偷换概念:自曝违规操作被质疑、遭调查,那是为过错付出代价,而不是被减损正当表达权利。
如今,教育部门已介入调查,这样较真也是为了公平。
接下来,希望此事得到不枉不纵的处理:若是属实,那是权力“任性”,该全链条追责;如果不实,仝卓只是在直播中“讲故事”,那就是仝卓“任性”——把违法行为当“卖点”来吸引粉丝,也是很坏的行为示范。无论如何,要以公平之名,将问题调查清楚,给公众明晰交代。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井彩霞 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