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是谁?
张伯礼,男,1948年2月26日出生于天津,籍贯河北宁晋,中共党员,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68],国医大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1][2][3][71]
张伯礼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199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1999年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200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2007年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1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17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并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0年8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同年11月获得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3][4][5][6][7]2022年7月获授予“国医大师”称号。[71][64][65]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
延伸阅读
张伯礼祖籍是哪里的?
祖籍河北省宁晋县
张伯礼,74 岁,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2月26日出生于天津市。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内科教授 。
张伯礼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开拓了以中药有效组分组方研制现代中药的模式和设计方法,搭建了中药方剂有效组分提取分离和活性筛选技术平台,诠释了中医药配伍特点和作用模式的现代科学内涵,为现代中药研制和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张伯礼感动中国事迹颁奖词?
几天前,“人民英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重返武汉,那里有他的病人在等着他。
张伯礼每两个月都会到武汉的几家医院看看康复病人,“要看着他们彻底康复,恢复正常生活才放心。”这一次,他来到武汉市中医院时,人们已经拉起红色的欢迎横幅等在那里,“大家都说,‘欢迎张伯礼回家’,我觉得很亲切,真的像回家了。”张伯礼笑着说。
他为武汉这个家战斗过、拼过命。庚子新春,一场与新冠病毒的搏杀悄然打响。农历大年初三,72岁的张伯礼奉命与中央指导组专家集结北京,赶赴武汉,成为驰援湖北“津字招牌”战队的一员。
当时,没人知道前线什么情况、工作方案是什么、什么时候回来,一切都是未知。张伯礼有抗击非典的经验,他坚信这次去武汉,中医药也一定能发挥作用。他更清楚,“倘若疫情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参加抗疫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到了武汉,才真正知道形势有多严峻。张伯礼穿着防护服到医院一看,病人如潮水般涌进来,不同类型的病人混杂在一起,而医疗资源有限,一床难求,这让很多病人出现非常严重的恐慌心理。
当晚,他就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将确诊、疑似、发热、留观“四类人”进行集中隔离,实施“中药漫灌”。
隔离点不够,就征用酒店、学生宿舍,千方百计实现分类管理。中药产能不够,热心企业垫付资金、连夜开工,第二天,近万服中药送达隔离区。病人喝上了药,有了医护人员的安抚,恐慌焦虑的状况也很快有了好转。
张伯礼每天都被感动着。他见过形形色色默默付出的志愿者,在接送医护人员的车队中,有企业家,也有大学生;他见到许许多多医务人员都在超负荷工作,“饿了吃口方便面,困了打个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抢救病人中去。”
“可我的身体却不合时宜地出现了问题,胆囊炎发作,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回想起来,张伯礼坦言,当时是真的着急,“仗刚开始打,怎么能倒下呢?”很多人劝他回天津接受更好的治疗,可他一口回绝,“战场上,将士怎么能退?想都不会这么想!”
不顾众人劝阻,这位七旬老人在手术结束当天,就起身用手机开始指挥战斗,他说,“只因为这一仗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胜利!”
他决心在武汉打一场中医与西医的联合会战。2月初,为落实“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武汉着手建设方舱医院。他与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采用清肺排毒汤和宣肺败毒方为主的通治方,辅以针灸、贴敷、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药综合治疗。
后来,当被问及方舱里到底有没有西医?张伯礼说:“有,呼吸机等抢救设备,我们都是齐备的。在抢救病人的一线,中西医之间没有隔阂,各自发挥长处,谁有办法谁上。”
就这样,江夏方舱医院在26天的运转中,共收治了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实现轻症病人零转重、痊愈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也成为新冠肺炎治疗“中国方案”的亮点。
这也是一场前线与后方的联动作战。从登上飞往武汉飞机的那一刻,后方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科研团队全部结束假期,在天津大学和滨海超算中心的支持下,火速研发了TCM-COVID症候调查手机软件。依靠这套软件,团队在全国率先完成新冠肺炎大样本中医证候学调查研究,3天就确定了新冠肺炎的证候特征——湿毒疫,从而进一步确定了理法方药。
由张伯礼主持的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坐镇后方,与前线紧密联动,依托目前世界最大的中药组分库,加速了新药研发进程,提取有效组分研发了“宣肺败毒方”,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了重要科技力量。
更重要的,是让医护与患者联手作战。在江夏方舱医院,张伯礼曾对医疗队说,治疗固然重要,但人文关怀不可或缺。2月的武汉天气湿冷,体育馆一夜之间住进那么多患者,病人的心情非常焦虑。医务人员坚持每小时走访一遍,主动与病人聊天询问,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
江夏方舱医院的每个床位都拉着一个小帘子,为患者营造一点私密空间,医院还设有图书角、历史角。患者跟着医护人员练太极拳、打八段锦。很多患者说:“这里就像社区,甚至像家一样。”“患者的心态积极起来了,信心也上来了,对治愈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9月初召开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荣誉称号。他多次表示,这个荣誉是给全体医务人员的,在他心中,“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张伯礼心中,自己就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一名教书育人的校长。他每周坚持出诊,跟很多老患者成了朋友。有时因为从会场赶到医院不得已迟到了,他会向患者鞠躬道歉。
站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的讲台上,他是学生们敬爱的校长。在给今年新生的第一堂课上,他谈的是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贡献以及如何传承、创新和发展。他寄语年轻学子,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培养科学精神,坚守道德底线,为健康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张伯礼是感动中国人物吗?
是的。
张伯礼,男,汉族,中共党员,1948年2月生,河北宁晋人,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奠定中医素质教育和国际教育的标准化工作基础,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20年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张伯礼事迹?
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张伯礼受命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投身抗疫最前线。在飞机上,72岁的老人写下“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悌”的诗句。
分类管理、集中隔离、“中药漫灌”……初到武汉,张伯礼和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开出良方,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一定要有中医药阵地,有阵地,就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张伯礼说。
张伯礼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刘清泉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张伯礼率来自天津、江苏、湖南、陕西、河南等地的35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穿上写有“老张加油”的防护服,张伯礼在特殊的“中医药的阵地”上开始了“战斗”。问诊患者,看舌象、摸脉相,对症拟方……他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有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超负荷的工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2月19日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真的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他笑着调侃道。
手术后,医生要求他至少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却说:“多给点药,住院一个星期就行。”
在今年全国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上,张伯礼动情地说:“中医把胆叫‘胆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虽然没了,但做决断的勇气不能少。”
教育理念
张伯礼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以拓展学生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倡导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注重临床技能训练。
他坚持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要求学生从院校走出去,跟临床名师学习经验,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临床实用型人才。他还特别注重教学中的互动,鼓励师生间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
张伯礼属什么?
张伯礼属 鼠
简介
张伯礼,男,1948年2月26日出生于天津,籍贯河北宁晋,中共党员,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张伯礼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199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1999年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200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2007年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1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17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并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0年8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同年11月获得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2021年11月,获得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