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一枚燃烧着的火箭弹,从黎巴嫩上空发出一声尖啸,飞到了以色列境内,炸起了一团火光。
随后以色列立即予以还击,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来我往的火箭弹对射竞赛,各自发射数十枚炮弹后,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所幸事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双方发射的目标都选在了空地上方,事后双方的军事长官也都发声明说:并不是故意而为之。
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黎以边界周围一直以来就充满着火药味,可这一次,黎以双方均表示得如此克制,不得不说和联合国,和中国军人的牺牲有着很大的关系。
为何这样说?
中国梦,世界梦当一名维和战士是什么样的感觉?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是危险万分,刀尖上跳舞;“如果你在任务区听见爆竹一样的声音,那你就不用怀疑了,因为这里没有爆竹。”
需要执行维和任务的地方通常是极具危险性的地方,冲突,骚动,混乱,执行任务的维和战士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
所以每一个执行过国际维和任务的中国军人们都是同样的感受,出国更爱国,再没有哪一刻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国家是如此的和平和繁荣,是如此地令人安心和感到安全。
可和他们不同的是,还有一些人,同样是去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却永远地留在了那里,留在了那条象征着中国希望世界和平之梦的道路上。
2005年年底,杜照宇,这个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现为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曾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参谋,驻印度大使馆武官秘书等职务的他,接到了前往黎巴嫩南部执行维和的任务。
妻子尽管万般不舍,但还是替其收拾起了行李,临行前,杜照宇和1岁多的女儿久久地抱在一起,舍不得分开。
国家需要他,他要去执行自己的使命,既要彰显出中国的大国责任,又要担负起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为此他义不容辞。
他不是战士,但却有着比战士更为重要的责任,他是联合国的军事观察员,和其他4名来自其他国家的人员一同组成联合国军事观察哨队,观测着战场的最新情况。
时任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参谋长的利雷少将,就曾这样称赞杜照宇:“他是一个有着非常优秀能力,非常突出表现的优秀军人,他的哨区,是最优秀的哨区。”
黎巴嫩的中国维和军人也这样评价他这个同事:“业务能力优秀,素质过硬,态度认真,待人友好”,他是同事们的开心果,也是队伍里的老大哥。
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结局,本来执行这样一次任务的他,是不会遇到过于危险的危机的。
因为按照国际规矩,任何交战的一方都不得对联合国维和部队开火,同样地,联合国维和部队也不会对任何一方主动开火。
这就是维和的宗旨,这是一支维护和平的部队,可这样一支维护和平的部队,却遭到了以色列方面的炮火轰炸。
2006年7月12日,在黎巴嫩南部希亚姆市已经执行了半年有余任务的杜照宇,接到了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的新的命令。
“出于对安全形势的考虑,黎以冲突日渐恶化,决定将目前维持的5名执勤人员人数下降到4名。”
杜照宇接到后就松了一口气,在黎以冲突前线冒着炮火呆了这小半年,时时刻刻紧绷的神经早已经受不了了。
每间隔一段时间,双方就会互相投掷发射数十枚甚至数百枚火箭弹,铺天盖地的火箭弹犹如一场“火箭弹雨”。
而且随着冲突的持续,情况越来越加剧化,从最开始的军事人员冲突,发展到对平民,对住房,对基础设施如发电厂、加油站的轰炸。
谁也想不到何时会有火箭弹落在自己的脚边或者身上,而且在此前,已经有联合国维和部队受到攻击的事情出现。
在生存还是死亡面前,似乎很容易就做出选择,可当事情真的发生了,这又成为了一个令人犹豫不决的问题。
2006年7月17日,一名来自奥地利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穿越炮火区前来和杜照宇换岗,杜照宇本可以就此离开的。
可他却犹豫了,因为一同参与任务的来自澳大利亚的军事观察员生病了,再加上又是女生,杜照宇就把离开的名额让给了她。
只有4个人待在这里,也就意味着还有一个人可以获准离开这里,众人本来推举让一直坚守在这里的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先回去休息,他又一次拒绝了。
世界上很难找出第二个国家的军人像中国军人这样,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只因为他们要维护手臂上绣着的五星红旗,维护自己身在国外时所代表的国家的形象。
没有人要求他留在那里,偏偏杜照宇就这么做了,没有人不害怕危险,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可在杜照宇心中还有着更加重要的东西。
他把这第二个名额让给了年龄最大的来自爱尔兰的军事观察员,然后和其他三人留在了这里,继续执行着在黎以冲突前线的执勤任务。
来自爱尔兰的军事观察员十分感激,没等他对杜照宇表达感谢,杜照宇就平静地说道:“我来这里,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来的。”
也正是这句话,正是杜照宇,让人们理解到了和平来的有多么的不容易。2006年7月25日晚(黎巴嫩时间),没有任何征召,没有任何反应,一枚导弹袭击了杜照宇等4人所在的联合国哨所。
英雄陨落杜照宇和其他三人当场殒命,尸体被炸的支离破碎,事件发生后,在后方的中国维和部队驻地连忙派出救援部队赶赴现场,却看到了令人意外的一幕。
原来在爆炸发生后,以色列方面的轰炸机还要继续对该地点进行下一轮的轰炸,正在附近执勤的来自印度的军人看到后,冒着炮火冲了进去把4人的遗体都给捡了回来。
对此印度军人们表示,他们不能让4名维和战士的遗体再次遭到轰炸,而且杜照宇是他们的朋友,他们理应要施以援手。
杜照宇负责过印度大使馆的工作,所以平日里这些印度军人们对他十分地亲近,所以在危险面前,他们愿意不顾生命地去救出杜照宇的遗体。
和印度方面的行为截然相反的,是以色列方面的肆意妄为,置若罔闻,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得知事情后立即向以色列方面进行了谴责。
中国也和其他三位牺牲人员的国家们一同对以色列进行谴责,结果只换来了以色列方面的深表道歉和遗憾的话语。
“我们对此深表遗憾,我们比谁都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将尽最大可能地预防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这样的结果,这样的说辞怎么能够令人满意,以色列方面迫于压力,只得下令进行调查,最后给出的结果是“误炸”,误以为联合国哨所是黎巴嫩方面的军事建筑。
愤怒,不满,杜照宇和其他牺牲的3人的队友们,无一不是充满着这样的情绪,可是肩膀上的臂章,头上的帽章都在提醒着他们,他们代表着联合国,是前来维和的。
“军人是职责是制止战争,而不是制造战争”这句话是杜照宇说的,也是他最大的愿望,更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前来黎巴嫩的最大愿望。
只要达成黎以双方停止冲突的局面,杜照宇的牺牲就是有价值的,这4个人的牺牲就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样能制止更多的黎以双方平民的牺牲。
尽管愤怒,但最终以色列方面并没有受到什么惩罚,倒是激起了留在这里的联合国维和军人们心中的斗志。
以色列黎巴嫩双方似乎也收敛了不少,冲突越来越少,因为联合国各国的维和军人们炽热的目光正盯着他们,希望他们可以放下武器迎接和平。
2006年8月12日,在杜照宇等4人牺牲不到20天的时间后,黎以双方终于接受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的停火协议。
这场双方大规模的冲突终于是暂时宣告结束了,此后黎以双方维持了10余年的边界和平,鲜有大规模冲突爆发。
这才是杜照宇希望看到的,牺牲的维和战士们希望看到的,只是牺牲的人是再也回不来了,永远地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上。
杜照宇的遗体,在牺牲第二天就被专门派飞机,以迎接烈士的礼仪接回了国内,葬到了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同时记一等功。
3天后,联合国总部降下了半旗来哀悼他们,这也是少见的,联合国会为了非国家领导人逝世降下半旗。
2007年,联合国向牺牲在黎巴嫩地区的国际维和人员授予马舍尔德勋章,以表彰他们为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
在黎巴嫩,杜照宇等人牺牲的希亚姆观察哨所遗址所在地,在他们4个人逝世的地方,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还为他们树立起了一尊纪念碑。
上面有他们4个人的照片和名字,这个纪念碑,被作为纪念联合国维和牺牲者的象征,同时也是黎以和平的象征。
每年,都有一波又一波的各国维和士兵前来这里悼念,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参谋长亚瑟少将还在纪念碑奠基仪式上作出致辞:
“他们将生命留在了这里,也将生命永远地刻在了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丰碑上,他们用牺牲换来了这里10余年的和平。”
“他们也让人们明白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更让我们明白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应该肩负着怎样的责任。”
“愿世界和平早日降临,愿世界再无战争”这是每一个经历过国际维和任务的中国军人们最朴实,最殷切的愿望。
自从1990年,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牺牲在国外的土地上,牺牲在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中的中国军人已经达到了16个了。
2016年,在马里执勤的中国维和战士申亮亮,在面对迎面冲撞而来的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时,把最后的求生机会给了身旁的战友,自己被炸的灰飞烟灭。
同样的时间,在南苏丹,坐在步兵战车里的杨树朋和李磊,遭到了一发火箭弹的袭击双双殒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除了这些牺牲在炮弹,牺牲在战火之下的中国战士们,还有很多倒在了当地的恶劣环境中,沙尘暴,严寒,高温,缺水,缺食物。
疾病夺去了中国维和战士生命的同时,更让人难过的是他们留在国内的家人,出国前还作出承诺安全归来,等到再回来时只有一件衣裳,或者是一顶钢盔。
这些牺牲的战士换来的是当地民众对中国的信任,对中国军人的称赞,更是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上的贡献。
世界和平,中国一直在行动着,而发出中国声音的,正在冲锋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国维和战士们。
向每一个正在执勤的中国维和战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没有你们,就没有中国的今日地位,今日形象;
也希望每一个在外的中国维和战士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回来,祖国在等着你们,家人在等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