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介绍(介休绵山,人间仙境)
绵山全景
绵山一角
凌洁景芝
水涛沟
绵山,位于介休市以南10公里处,又名介山,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隐居并随其母从其大臣介子推去世的地方,因此介休得名。介休绵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陕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绵山景区横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地边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个分支。绵山风景区的仿古建筑风格多样,成为绵山风景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不愧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绵山景区的建筑群体中,宗教建筑有寺庙、庙宇;园中有亭、台、楼、阁、亭、廊、榭、牌楼。有古代遗迹的建筑包括古代城门、城市、营地等。,可以是古建筑博物馆(园林)。展现在游客面前的是雄伟的绵山,一座现代中国仿古建筑群在路上拔地而起。主要景点有龙头寺、富宝寺、空大王殿、千佛殿、戒推寺、石佛殿等。
绵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绵山山势险峻,林木茂密,山涧终年不断。身临其境,如临荧屏,是山西省首批六大名胜之一,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绵山最高海拔2566米,相对高度1300多米。景区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它位于太原以北137公里,毗邻平遥古城和灵石王嘉大院。
绵山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东汉建安年间,绵山已建铁瓦寺。后魏太和时期,高僧狄公开始计划在绵山富宝岩建寺。北魏高僧乱弹聚绵山弘法,创立净土宗道场鸾龚燕。唐初,高僧智超(空王佛)掌管寺,唐太宗曾亲自登临绵山拜佛谢雨。后唐时期,绵山寺庙多次增建修缮,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绵山名胜古迹众多,《介休县志》记载了“绵山十景”。
绵山文化积淀丰厚,是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的发源地。介子推和寒食清明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优秀题材。何、李商隐、文彦博、张商英、皇甫绍、马天来、李东阳、傅山等历代名人,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薄一波等都有咏、评、题词。
1995年,介休市委市政府决定将绵山风景区确立为重点开发项目,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介休市民营企业山西三佳煤化工有限公司从1995年开始大规模修复开发绵山。
十余年来,投资20多亿元,构建了“吃、住、行、游、购、娱”的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了龙头寺、龙脊岭、李古岩、风芳泉、罗达宫、天桥、一斗泉、贾珠坳、云峰寺、正国寺、七贤谷、解公岭、水桃沟等2013年9月,绵山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省第四个旅游景区,晋中第一个旅游景区。
b游绵山:一路有景,一路有经典。
绵山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寄宿生络绎不绝,因为它一步一个脚印,风景优美。怪石、险路、秀水、古柏、唐碑、宋像、名刹、巨宫、道佛人物,构成了绵山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让人应接不暇,流连忘返。
可以从介休南行20多公里到绵山山脚下的星地村游览绵山,游览第一个景点——会鸾寺。慧鸾寺因唐太宗未能登高拜佛而得名。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原在东山柴谷之间,后被土匪破坏。当唐僖宗迁到现在的地方时,它被命名为“兴国寺”。现在正殿的脊檩下,有大元国至大元年间(1308年)重建的碑文,为明清后期重建。现存的建筑都是元、明、清时期的遗迹。主体建筑有山门、大殿、正殿,两侧对称布局。五堂宽大,用还原柱做成,结构简单。元明清石碑17块,记载了寺庙的兴衰。庭院中,古松、龙槐、楸树等树木郁郁葱葱,形如伞盖,为古寺增添了生机。
寺南1.5公里,爬2.5公里到龙头寺,再沿山坡小路走到绵山腹地。一路上,两山相对,怪石嶙峋,风景秀丽。前方有一座乳房般的石峰,苔藓覆盖着积雪,泉水滴落在下方的石池中。水质清凉透明,沁人心脾。这就是俗称“奶头”的“峰乳泉”。
以宝佛岩为中心,向东100米有一条链脊。链子挂在悬崖顶上,可以爬到山顶,那里有银空洞、赤库林吉、铁瓦寺、莫斯塔等景点。西北5公里处有李。据说是唐太宗御妹练功的地方。沿南石阶至破岩边缘,可下梯至棋盘洞,此处有佛像、古碑及唐代名人碑刻。何题词100余字,盛赞绵山奇遇,引起游客关注。
绵山有许多景观,包括白云寺、严光寺、云中寺、地藏寺、石鼓寺、龙王寺、白龙寺、声明台、棋盘石、五龙墓、蛇神崖等。还有一个直径1米的铁壶水,从崖壁流入,但已满,不溢出。喝的时候味道很甜,被称为“一壶春”。泉的南面有一条之字形石阶,长达500米,即达沟底深谷,还有一条“洞水”,与周围的青山、怪石、奇树、山花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
绵山古水,古迹众多,古老传说众多,以其鲜明的个性跻身于中国名山之列。如今,绵山正在恢复其原有的魅力。“万壑绝壁美,人在画图”一定会给游客留下永恒的记忆。
绵山: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
绵山为黄土山地草原,主要植被为天然林和天然草地。白羊草、苔草、棘豆兰、油蒿、阿尔泰紫花以及一些灌木,如黄刺、醋柳,形成了茂密的草原植被。山坡上为黄土山地棕壤,自然植被为繁茂的针阔混交林,有桦树、栎、柏、侧柏、桦树、白松、榆树、三叶鹅耳枥、山杨等。灌木有黄荆、梅花等。果林有猕猴桃、花楸、山葡萄、杏、桃、山楂、樱桃、槽、酸枣、野核桃等。中草药有200多种,包括灵芝、猪苓、党参、黄芪、五灵脂、血忧等。表面覆盖率达90%以上。
绵山动物,包括豹、山猪、山羊、豺、狼、狐狸、獐、獾、麝、飞鼠、松鼠、松鼠、刺猬、野兔、蝙蝠等。鸟类有丹顶鹤、喜鹊、乌鸦、猫头鹰、鹞、燕子、布谷鸟、白头翁、斑鸠、野鸡、啄木鸟、黄鹂、青鸟、麻雀。爬行动物包括蛇、蝎子、螨虫、蜈蚣、青蛙、蜘蛛、蝴蝶等。另外,石头水里还有鱼虾。
绵山风景区绵山属温暖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天阳光明媚,夏天多雨,秋天凉爽宜人,冬天多雪。1月最冷,平均气温5.1℃;六月和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4℃。年平均气温10℃-9℃。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1度左右。阳坡凹部温度相对较高。年降水量为656.2-621.1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全年风向东南风,平均风速2.2m/s,四月多风,八月多风。四季景色不同,适合游览,尤其是冬季。
绵山:中国清明寒食文化之乡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跟随晋国的儿子重耳逃亡十余年,有一次饿了就把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吃。晋文公回国后,介子推带着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去找了。为了迫使介子推出山,火烧山被释放,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烧死。文得知后悲愤交加,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将洋县改为介休。并“封之于绵山周围,以为能促田”以示怀念。而清明节的前一天,也就是介子推被烧的那一天,不允许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被称为“寒食节”。绵山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道教活动。因介子推,故名介山;介子推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创者之一,践行着清净无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朴素道家思想。在西汉刘向的《列仙传》中,介子推一直被视为道教神仙。北李玮道元的《水经注》;石水,即绵水,出介休县绵山,流经石通寺西。石庙是介子推的庙。后来人们到绵山探古、访圣、祭奠先贤,使得绵山的道教活动日益兴盛。2008年,绵山被中国民主协会命名为“中国清明寒食文化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