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 晚年为什么教拳只口授不示范
杨式太极拳“虚腿转”是杨澄甫定型架的基本步法
其理由如下:1:主张“实腿转”观点的人,缺乏实据。请问,你们师承是谁?应该告诉大家,杨
澄甫先师巨作《太极拳体用全书》是“虚腿转”唯一重要的理论基础。这是杨家三代人研练的结晶,杨澄甫说:“太极拳袛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増损。”2:杨橙甫于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也是他的高徒郑曼青帮助写的,而郑曼青跟师傅学练的正是虚腿转练法。
3:杨澄甫于1936年去世,生前他的长子杨振铭自幼随父学拳,得其真传,操拳终生,其架式酷似杨澄甫,一直随父到南方教拳,杨澄浦晚年教拳只是口授,很少示范,都由长子振铭代父示范教拳,需要讲清的是:杨振铭当时教练的就是虚腿转这一基本步法。4:杨澄甫之次子杨振基从五岁跟随父亲及大哥振铭学拳,拳架基本定型。1948年,杨振基到广州找正在教拳的大哥杨振铭一起统一拳架,后来代大哥到中山县教拳,杨振基先生说:“我一生在拳的方面有三个人对我有恩情,一是我父亲,他教我拳;二是兆鹏叔,他管我练拳也教我练拳;三是大哥守中,他带过我学拳。”无疑杨振基练的拳是实实在在的家传。5:付仲文先生晚年拳架从摄像上分析也是“虚腿转”。只不过是重心轻微后移罢了,并非完全实腿转。6:从技击角度分析;上步前《发力前》重心后移《便于先化后发》前脚由实变虚,后腿由虚变实,便于蓄劲,这样形成虚实转换轻灵,省力,劲顺,便于合理用力。独力步就是实腿《全实》转,无可争议。7:从生理角度分析,虚腿转大大减轻对膝关节的损害,而实腿转是负重工作,由其对初学者更易伤害。
为啥其他各门派无虚实腿之争,唯杨派一家争论不休,而超出学术之争。我以为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实腿转,二是虚腿转,三是大虚和小虚转《实属于虚腿转》。我同意第三种。
杨露禅孙子杨澄甫武功登峰造极时,为何突然去世,是否与学武有关?
鄙人认为杨澄甫的突然去世,不一定和学武有关, 而具体来说:
1、高手比武,抗揍第一
太极高手杨澄甫和南拳泰斗萧聘三,在1931年有一次比武。那次比武起因是,杨澄甫在午休中,被萧聘三授徒吵醒了。所以杨向萧发起了挑战,要知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杨澄甫向萧聘三提出,让萧聘三向自己的肚皮攻击三次,以此证明萧聘三的实力不济,他的黑虎拳杀伤有限。实在是浪得虚名!
?
于是萧聘三向杨澄甫出招。当萧聘三,第三拳攻到时,杨澄甫心有所骇,于是左手出掌反击,直击萧聘三的心窝处?,由此两虎相争,两败俱伤!不久两三年后,这两个拳术高手相继离世。所以,人们由此猜测,高手对决相伤,埋下了两个人要命的内伤。可是鄙人却认为不见的,因为两人都是练家子,知道,如何在比武中抗揍,断然不会向好勇斗狠,因为不会自保,而生生挨揍受伤的。
2、人人短寿,早逝常见
况且,杨、萧二人都是当时的武术界的翘楚般人物,尤其是杨澄甫,还是太极大家,杨露禅的孙子,所以他们要是比武身死的话,那将是会被民国报纸重点宣传的事,可是杨、萧身后,他们的比武致死的事情,在民间舆论中,并没引发激烈的讨论和求证!所以说他们去世和比武有关,实在存疑!
再说1936年,年逾五旬的杨澄甫去世,在人民短寿的民国时代,也不算特别“英年早逝”,因为那个时代,尽管工业化,惠及了全球,但是民国国力的孱弱。也让国民的寿命普遍不高啊!所以杨澄甫在比武后三年去世,也不能证明是比武造成的,除非最直接的医学证明,可以证明。
杨澄甫晚年为什么教拳只口授不示范?
杨澄浦晚年教拳只是口授,很少示范,都由长子振铭代父示范教拳,需要讲清的是:杨振铭当时教练的就是虚腿转这一基本步法。
杨澄甫之次子杨振基从五岁跟随父亲及大哥振铭学拳,拳架基本定型。1948年,杨振基到广州找正在教拳的大哥杨振铭一起统一拳架,后来代大哥到中山县教拳,杨振基先生说:“我一生在拳的方面有三个人对我有恩情,一是我父亲,他教我拳;二是兆鹏叔,他管我练拳也教我练拳;三是大哥守中,他带过我学拳。”无疑杨振基练的拳是实实在在的家传。
据赵幼斌发表在《中华武术》的文章《太极拳术十要》阐微称:“由杨澄甫口述的《太极拳术十要》是收录在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中。
故我以为《太极拳说十要》的称谓不准确。尚希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