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什么节气
秋季。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出自先秦佚名《蒹葭》。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节气至此,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扩展资料
原则
1、早晚及时添加衣服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中医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
另外,白露之后天气冷暖多变,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如果这时候贪食寒凉,更容易把脾胃的机能变得不正常,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
2、注意营养养肺润燥
白露是整个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白露以后,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地面的水汽结露就开始增多了。过了白露,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秋燥”。
白露时节的饮食应当以健脾润燥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进食不宜过饱,以免增加我们肠胃的负担,导致胃肠疾病。
3、夜晚睡卧不可贪凉
白露是一个表征天气转凉的节气,虽然白天的气温仍可达三十多度,但夜晚仍会较凉,日夜气温差较大,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不能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所谓“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露
蒹葭描写的是什么节气
这首诗应该是用蒹葭来代指芦苇,是秋景
也可以看看下面的,不同的解读吧,但我们老师讲的是秋景。
从网友青春易逝转载来的
《蒹葭》貌似很好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你以为你懂了,那这是什么季节?一般说是秋天,可是秋天的兼歧就已经是黄黄的芦苇了。
《诗经》是非常难懂的,我们看古书,总是以为自己很厉害可以一扫而过,其实都是自以为读懂了。这篇文章我就用“兼歧苍苍,白露为霜八个字来说明《诗经》是何等之难首先必须要区分“蒹葭”和“芦苇”的不同,只要区分开这二者,绝不会有人在秋季联想到这一首《蒹葭》!
兼菅与芦苇是同一种植物,开花前名为蒹葭,开花后名叫芦苇,这就可以确定这首《诗经》绝不是在说秋天了。另外如果弄懂了“苍苍”二字,也绝不会拿这首《蒹葭》在秋季使用,来显摆自己的有文化。
这里蒹葭苍苍的“苍苍”,就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那个“苍苍”,也就是段玉裁注《说文解字》里说的“草色之苍”,可以引申为青黑色之属。
“白露为霜”这句太难解读了,常常的解读在将“白露”二字解读成二十四节气的那个“白露”,所以更加坐实了这首秦风是在描绘秋天的事实。
可是我看重要的注疏基本都没有将“白露”解读成二十四节气的那个“白露”的,比如毛亨的《毛传》都只是说“白露凝矣为霜然后岁成”,将白露二字和二十四节气“白露”划等号,恐怕只是现代人的简单化与想当然。
天气是寒冷是肯定的,但如果我们联系《说文解字》,“兼为未秀之灌,莴为初生之芦”,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在春天是明白无误的了。不要忘了这是首“秦风”,直到我们今天,春天的陕西附近依旧还是很寒冷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白露还是霜降
不是。
这里的白露是指清晨的露水。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深秋一般是在十月到十一月。而白露是在九月份。所以不是一个时间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这两句是出自《蒹葭》中的一句话。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蒹葭》是一首描写对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的诗,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岸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扩展资料: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这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于公历9月07-09日交节。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到了白露就算是真正入秋了,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 白露时节,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早晚的温差较大,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明显地感觉到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
白露时节,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代表着暑热的结束,而在季节转化过程中,丰收的秋季带给了人们与健康有关的食物以及民俗。
有人对你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一、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二、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三、出处
先秦《诗经·蒹葭》
诗的内涵和意义:
表面上这是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情景交融、触情见景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状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
诗经什么苍苍白露为霜怎么读
读音为蒹(jiān)葭(jiā)苍苍(cāngcāng),白露(báilù)为(wéi)霜(shuāng)。它出自春秋时期《诗经》中的《国风·秦风·蒹葭》,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蒹是没长穗的芦苇,葭是初生的芦苇,苍苍表示茂盛的样子。整句可译作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全诗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