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杀了永历帝后悔吗
感谢作者邀请。
吴三桂处死南明永历皇帝,加封平西亲王。
顺治元年(1644年)降清,吴三桂投降清朝,并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被封为平西王,随后引八旗铁骑入关南下,横扫长江以南半壁江山。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进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而南明朝廷的最后一位皇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永历帝于昆明,南明灭亡。同年,吴三桂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吴三桂原为明朝辽东将领,自降清以来,屡次受到官职升迁与爵位封赏,但是每次封赏都几乎是以对南明作战的功勋而取得,而在手刃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之后,吴三桂也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不仅自己封疆裂土,自己的儿子吴应熊也成为了额驸,吴家显赫一时。
吴三桂杀死永历皇帝的时候,康熙是根本表不了态的。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国王于康熙元年,即1662年1月22日,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明朝皇统彻底灭亡;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终年40岁。
此时的康熙皇帝刚刚登基,并且仅仅只有八岁,朝中一切事务由四大辅政大臣——索尼、鳌拜、苏克沙哈和遏必隆协同处理,所以此时的康熙对于杀不杀永历皇帝的事情,根本不会表态。
吴三桂非常清楚,永历皇帝必须死,而这也是他必须要向朝廷纳的“投名状”。
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亡国之君和前朝统治家族能得到善终的,是屈指可数,除了秦始皇留下了六国的贵族,也就只有曹丕称帝后保全了汉献帝了,但是在取代前朝统治者之前,还是要象征性的效仿尧舜,做一下禅让的。
但是清朝取代明朝的情况又是非常特殊的,正统的明朝并不是由满清灭掉的,而是由李自成所灭,吴三桂投降满清,引清兵入关攻打李自成的理由也就是为崇祯报仇,这个时候只有除掉了所有的明朝朱姓皇室,才能让清朝对于明朝统治的继承具备传承性和正统性,所以永历皇帝是必须要死的,不管是被吴三桂杀死也好,还是真的能被押解回京也罢,终究摆脱不了亡国之君既定的命运。
但是,对于吴三桂而言,由他亲手处死永历皇帝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吴三桂为了向朝廷表示自己同明朝断绝关系的决心。
纵观中国古代史,异姓的王爷一直就受到皇家统治者的忌惮,特别是手中握有兵权的异姓王,更是皇帝的心腹大患。不同于其他三位异姓王,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吴三桂是最晚的投降的,甚至可以说是“被迫”投降的,而吴三桂在投降前后也一再坚持,投降只是为了给崇祯报仇,并且也是打着给崇祯报仇的旗号引清兵入关,这样不得不让统治者怀疑吴三桂对于满清朝廷的忠心。
而吴三桂诛杀永历皇帝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自己同明朝的断绝了联系,对于大清是忠心耿耿,也让朝廷看到自己的忠心,进而能让朝廷放心,保住自己的爵位和荣华富贵,即便不考虑这些,自己的儿子都在北京当人质,也是要为自己的后代着想一下。
其次,吴三桂这么做必然背上“叛徒”的骂名,而这也是朝廷所希望看到的。
在传统的忠孝观念的影响下,汉族地区的百姓和士大夫阶层虽然表面上屈服于吴三桂的影响力,但是在内心,对于吴三桂“背主求荣”的行为必然是非常鄙视,诛杀永历皇帝,也让吴三桂彻彻底底的背上了“叛徒”“汉奸”的骂名。这样吴三桂将彻底失去南方民众的人心,也将自己放在了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即便吴三桂真的有二心,也不会得到支持,这一点也让清朝对于吴三桂放心了很多。而这也成为了吴三桂想朝廷纳的“投名状”。
再次,吴三桂杀掉永历皇帝,恰恰是朝廷所想要看到的,也算是朝廷“借刀杀人”。
如果是永历皇帝被押解北京,且不说千里迢迢,路上恐遭到意外而功亏一篑,更为重要的是,即便用永历皇帝到了北京,反而成为了清廷的一块“烫手山芋”,在“华夷之辨”和“朱明血统”面前,不管怎么处理,都会引起动荡。
而吴三桂率先动手,在昆明就将永历皇帝处死,可以说是帮助朝廷解决了一个大的难题,不仅除掉了南明朝廷最后的皇帝,铲除了南明皇室血脉,更为重要的是,并不是由满清朝廷自己动手,不会激发民族矛盾,也让自己统治的传承性和合法性不会受到影响,所以必将是对吴三桂非常的满意。
吴三桂杀了永历帝后悔吗
公元1645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在江西九江被豫亲王多铎率领八旗兵击溃,损失惨重。这次追击,吴三桂的原明关宁军是先锋和主力,历时8个月,穷追猛打近万里,将其最切齿痛恨的大顺军几乎剿杀殆尽,功莫大焉,顺治帝特别封吴三桂为亲王。
1651年,清廷调吴三桂部西征四川,主要攻击对象是在西南地区到处流浪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吴三桂剿抚并用,很快击败南明残军,攻取了四川,兵锋直抵云贵,逼近永历都城昆明,永历帝被迫率李定国、白文选等残部逃往缅甸避难。
早在吴三桂山海关降清时,满清摄政王多尔衮许诺他“封以故土,晋为藩王” 。十多年来,他甘做满清鹰犬,为清驱使,马不停蹄四处征伐,为扑灭大顺、大西农民军、镇压各地反清力量、平定西南三省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清廷封其为“平西王” ,令他镇守云、贵。
吴三桂就藩云贵后,清廷兵部、户部认为云南军费开支浩大,奏议撤军、裁军。吴三桂靠军队起家,一旦失去了手中这支武装力量,他这只猛虎就等于被拔去了爪牙,沦为待宰的羔羊。为保存自己赖以起家的军事实力,他向清廷上“三患二难”奏疏,请求顺治帝允许他出军缅甸,将在异邦苟延残喘的南明永历帝彻底消灭,以绝后患。因为永历此时虽已是惊弓之鸟,不足为患,但只要他在,就仍是一面极具号召力的反清旗帜,是大明的象征。
对于吴三桂的忠心与卖力,清廷颇为赞赏。顺治帝立刻批准了他的请求,命他和定西将军爱星阿一起率军捣入缅甸,彻底灭掉负隅顽抗的南明残余势力。
在异域坐困愁城的永历帝,历经多年颠沛流离,东奔西逃,早已心灰意冷,只求安度余生,哪 里还有什么恢复大明的雄心壮志 ?更何况,此时天下除了盘踞台湾孤岛的郑成功以及在滇缅边境四处流窜的李定国孤军,已经没有堪与清军相对抗的力量了,反清复明就等于痴人说梦。
永历帝听说吴三桂要进攻缅甸,斩草除根,便派人送去一封语调凄怆的书信给吴,说自己早已心如死灰,只求苟活于人世间, 不做什么复明的痴梦了,请求网开一面。
同为明降臣的洪承畴到云南督军,曾秘密劝吴三桂莫太过分,不要把事情做绝了,因为无论怎样说,咱俩都曾受过明朝的厚恩,获得过高官厚禄。洪承畴暗示昔日的老部下,对于流落于蛮帮穷山恶水间的永历帝,不要太绝情。但这时的吴三桂只一门心思的向清廷表示忠诚,急于为新主子再立大功,以显示自己的一颗忠心和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 ,最终目的是不要裁撤自己的军队。他对洪承畴的劝告根本没听进去。接到永历的亲笔书信后,亦不以为意,不为所动。
1661年,吴三桂、爱星阿率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向缅甸进发。南明重将白文选在清军的穷追下,无路可退,被迫向吴三桂缴械投降。
清军进入缅甸后,摆开一副即将发起进攻的架势,逼迫缅王交出永历帝。
缅王实力弱小,迫于清军重压,诓骗永历帝说要带他去见仍在滇缅交界处孤军奋战的李定国将军,从而把永历骗到了吴三桂的大营中。吴三桂梳着大辫子,身穿满清官服,头上的顶戴花翎闪闪发光,态度倨傲,得意洋洋地看着沦为阶下囚的永历帝朱由榔。朱由榔虽已被俘,但威仪不减,他瞪眼怒视吴三桂,厉声问道:“你是何人”?吴三桂没想到他会这样问,一时惊呆了,瞠目结舌,竟不知如何回答。永历帝再次愤然发问:“你可是平西伯吴三桂” ?吴三桂心中颤抖,张口无言。永历连声追问,吴三桂才一脸羞愧、面红耳赤地回答:“是,我是吴三桂” 。却不提平西王爵号。永历问:“我想回北京,面对十三陵受死,你能答应吗”?吴三桂答:“能”。话音刚落,吴三桂突然伏地嚎啕大哭,左右急忙上前搀扶。吴三桂面如死灰,仍痛哭流涕。此后,他再也不敢或不愿见永历帝了。
1662年,也是康熙元年。新即位的康熙帝命吴三桂把永历帝押解回京师献俘。吴三桂考虑到云南和北京相隔遥远,途中怕有闪失,就上奏清廷建议就地处决。清廷应允了三桂之请。吴三桂在昆明亲手将永历帝及太子等人用弓弦勒死,然后焚尸灭迹,将这面反清大旗彻底消灭。
永历的死讯传开后,南明残余势力的斗争信心瞬间被摧毁。一直坚持在滇缅边境誓死抗清的李定国闻讯后绝食而死,其子率部投降了清军。占据台湾的郑成功本来就有病,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是悲痛莫名,不久病重而死。自此,南明反清力量基本上土崩瓦解了。
【插图源自网络】
吴三桂杀了永历帝后悔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而言之,投名状而已。
不说吴三桂,先说三国时期的成济。
成济是司马氏家族养的打手。
此人本来是个无名之辈,然而他却被司马昭心腹贾充指使,2矛刺死魏帝曹髦。司马昭为平息众怒,将成济兄弟二人杀死,又杀了他满门。
有意思的是,当时成济也不敢弑君,在贾充反复命令下,还是建议“要不还是活捉了吧”。
结果贾充大怒“司马公养你何用?”
于是,成济就去弑君,结果自己做了背锅侠,满门抄斩。
其实贾充说的很明白,司马昭养着成济这种人,就是为了将来有可能弑君的。
道理也是一样,吴三桂当时其实已经被架到一个地步,只有弑君一条路。
有人说,康熙可能不杀永历皇帝,这是不可能的。
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弘光元年(1645年)兵败逃亡芜湖,押往北京处死,时年四十岁。
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1646年(隆武二年八月二十八日),隆武帝逃到汀州,逃入汀州府堂后被射死。
既然能杀这两个皇帝,也不差杀永历帝。
永历帝被抓住以后,清朝开始态度是模棱两可,其实私下态度是明确的。
负责监督吴三桂的安南将军卓罗说的很好:“无论如何,永历帝都必死无疑,念他过去也是堂堂君王,还是不要让他身首异处的好。”
相反,定西将军爱星阿就比较隐晦:“ 永历帝过去也是一国之君,今天虽然战败,成为你我的俘虏,但斩首一事,未免太惨,不如赐其自尽,恐怕更加得体”。
其实这两个人说的很清楚,永历帝是死定了,不是被杀就是强迫自杀。
但为什么他们说来说去都不动手?
其实是满清试图黑化吴三桂,让他动手。
当时吴三桂在入关以后,为满清立下赫赫战功,又是掌握实权的平西王,权力很大。
由于吴三桂部署很多,满清不便于直接夺权,当打压还是必须的。
当时满清最怕的,就是吴三桂将来利用反清复明造反。
全国的军阀中,最有实力的就是吴三桂。
这种情况下,满清其实就是贾充,迫使吴三桂这个成济弑君。
只要吴三桂杀了永历帝,一来他再搞反清复明没有人会支持,二来作为大明的将军,却弑杀自己的皇帝,名誉扫地,众人唾骂,政治上等于自爆了。
所以,吴三桂其实也没有选择余地,不杀永历帝等于公然和满清翻脸。
而且,吴三桂本来就是一个利欲熏心的小人,就命令吴国贵将永历帝勒死。
可以说,满清高层的执政手腕,是狠毒辣的。
吴三桂杀了永历帝后悔吗
提到吴三桂,映入脑海的第一个词是汉奸,自然会想到他引清兵入关,导致天下沦丧的汉奸行为,其实在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并不是吴三桂这一生最大的污点。
吴三桂
引清兵入关,吴三桂尚可以用“引清兵入关是为了报李自成逼死崇祯皇帝之仇”,吴三桂还可以打着为君父报仇的旗号、以“申包胥哭秦廷”为遮羞布来掩盖自己这一投降外族的汉奸行为。
帮助清兵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之后,清兵占领了京城,而吴三桂则成了清朝的走狗,先是跟随清军西征,进剿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随后又帮助清朝打下了陕西、四川等地,可谓为清朝尽了犬马之劳。
但是这些都不是吴三桂干的最坏的事情,因为在十几年之后,他还干了一件让全体汉人不可饶恕的事情,正是这件事情让吴三桂永远的被钉在了耻辱柱上,也造成了吴三桂之后反清没有汉人群起响应的结果,可谓咎由自取,吴三桂干的这件事情就是杀死了汉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皇帝朱由榔。
永历帝朱由榔
朱由榔,是桂端王朱常瀛之子,明神宗万历皇帝的亲孙子,在明末乱世中跟随父王辗转来到了桂林,在南明弘光政权倒台之后本应有机会登上皇帝之位,但是因为远在桂林,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福建、浙江一带,所以最终明朝宗室远支的唐王朱聿键被拥立为帝,史称隆武帝。而隆武帝也仅仅坚持了一年左右,隆武帝被清军俘获,自杀身亡,所以在1646年朱由榔终于迎来了机会,登基称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皇帝。
1646年形势图
但是朱由榔这个皇帝当的比较窝囊,当时清朝大军已经从福建、湖南等地推进到了两广地区,生性软弱的朱由榔被清军追得到处逃,居无定所,在一个地方都待不了几个月,被称作“逃跑皇帝”。
除此之外,朱由榔还有受到权臣的压制,当时南明的官军几乎已经丧失殆尽,而原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经过云南的几年休养生息,变成了当时除清军以外的最强大的军队,甚至具备了和清军作战并战而胜之的能力,当时大西军余部的领袖是张献忠的养子孙可望,军事上则有李定国和刘文秀等优秀爱国将领,为了统一力量抗清,大西军余部决定与永历帝的南明政权联合抗清。
永历帝找到了孙可望等人的武力做靠山,生命安全有了保障,但是也仅限于此而已。权力欲极强的孙可望害怕永历君臣的到来会影响自己的话语权,于是将永历小朝廷与自己的行在分而处之,自己驻扎在贵阳,设立领导机构对军政实行实际的领导,而将永历小朝廷安排在一个小山镇上,取名安龙,将永历朝廷与外界隔绝,永历帝名为皇帝,实际上不过是孙可望圈养的一只金丝雀而已。
孙可望
随后孙可望野心膨胀,欲取永历帝而代之,同时也忌惮不断取得军功的李定国,爆发了孙可望和李定国之间的内斗,最终孙可望大败,投降了清朝,做了可耻的汉奸,清军在熟悉西南军情的孙可望的指引下不断向西南推进,南明在西南仅存的国土也不断沦丧,永历皇帝甚至被迫逃到了与云南接壤的缅甸。其中,向云南推进的一支主力就是由吴三桂领导的。
永历帝到了缅甸之后并没有得到安宁,不受待见不说,清廷还不断向缅甸施压,希望其能将永历帝送回。而其中最热心于追回永历帝的就是大汉奸吴三桂,他几次上述朝廷,希望能够将永历帝抓回国内,因为此时驻守在云南的就是吴三桂,在吴三桂看来,抓回前朝皇帝对于他在清朝那是不世之功,肯定能够更加得到新朝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1660年底,清廷终于授命吴三桂出兵缅甸,而随后缅甸也爆发可政变,缅王的弟弟杀死了缅王,自己就任新缅王,而新的缅王不愿意再收留永历帝了,于是将永历帝身边的臣子都杀了,并将永历帝后等人送给前来的清军,吴三桂将永历帝押回云南。
押回昆明之后,如何处置永历帝又成了一个问题,原本打算将永历帝押送到北京再做处置,可是担心路上出意外,吴三桂建议在云南处决永历帝。而且吴三桂上疏建议将永历帝在街头斩首,但是满清官员认为永历帝毕竟是皇帝,应给他留有最后的尊严,留个全尸。最终,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命人用弓弦将永历帝朱由榔勒死在昆明街头。
弓箭
虽然永历帝做皇帝时,吴三桂已经投降了清朝,永历帝并没有做过吴三桂的皇帝,但是毕竟是吴三桂前朝的皇帝,所以吴三桂对永历帝的赶尽杀绝,甚至用了弓弦勒死这种非常规手段,让广大汉人认识到了吴三桂没有底线的汉奸本性,所以当吴三桂在三藩之乱的反清斗争中,并没有得到汉人的支持。
反清的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