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学习有用的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日常百科校园生活教育科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

请问三国中乐进的姓和水浒中乐和的姓的读音是否相同?读音分别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7-06 20:45责任编辑:秦小花关键词:三国,读音,乐进
  是的,读音相同,当乐读yue,四声的时候,表示姓氏! 

  yuè


  乐姓在中国的姓氏当中属于比较罕见的姓氏,但在中国古代史上乐姓人士却是武将辈出,战国时有魏国著名的大将乐羊,燕国则有名将乐毅,到三国时期又出现了魏国大将乐进,他们都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战绩,同时也是乐姓家族中引以为傲的英雄。
  

  乐姓的来历,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宋国的宋戴公,他的儿子叫公子衎(kan),字乐父。后来他的孙子叫夷父须,以他祖父的“乐”字为姓氏,这就是后来乐氏的来历。
  

  在众多的乐姓武将当中,乐毅当属其中之最。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提到“身高五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知许也”,意思是说自己的文韬不在管仲之下,武略可及乐毅。这里所提到的乐毅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乐姓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军事将领乐毅。
  

  乐毅是燕国的大将,曾带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所以他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一位很有地位的军事家、军事将领。后来他受到猜忌,被别人诬陷,他就离开了燕国,回到了赵。因为他在军事上的地位,赵王也很器重他,就封他为望诸君。
  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邯郸的丛台公园内部修了望诸榭。咱们身后的这个建筑就是望诸榭,根据他的封号取名望诸榭。

  乐毅用兵如神,由于他出色的指挥能力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并独率燕军长驱直入齐国都城临淄,被誉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军事奇才。
  相传,他当年在赵国的居住地就是现在的邯郸县岳家堡一带。

  乐庆阳:我们原来这个地方叫岳家堡,他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乐毅就生活在这个村庄。这个村庄凡是姓乐的都是乐毅的后代。
  我们家现在一直把乐毅作为祖先来供奉,并有家谱和立有牌位。

  据史书记载,乐毅死于赵国,并安葬在乐家堡。据这一带的老人讲,当年乐毅的墓地占地约有两千多亩,可见乐毅当时地位的显赫。

  乐姓后人 乐庆阳:他的故事在当地传说很多。
  乐毅在打仗的时候将一个金盔掉到井里,我们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给他修了一个庙宇。

  杜学德:当地的村民传说那里还有他的舞剑房和磨剑石。

  清代曾有诗云:仗剑齐城下,藏锋赵国中;无聊时自舞,四壁起秋风。
  就是赞叹乐毅勤于练功,武艺高强的。

  杜学德:当代邯郸的大乐堡、小乐堡、曹乐堡这一带有乐姓人氏,他们自称是乐毅的后代,由于时代的变迁,乐姓人士后来分布到了河南、山东、山西,在南方也有一定的分布。
  我们大伙熟悉的北京同仁堂,他的创业的老板也是乐姓人。

  乐姓后人 乐庆龙:从我记事起到1963年、1964年,我爷爷还不断跟我说,北京同仁堂也是咱姓乐的开的。我也不断去那住着,人家招待的也挺好,我得到的一些偏方大部分都是从人家那儿来的。
  

  乐姓后人 乐庆阳:这后面都是姓乐的,都是乐毅的后代。这是我叔叔,今年已经八十三岁了。这些孩子全部都是姓乐。现在家里男女一下子算起来一百七十多口人。

  乐家堡的乐氏后人告诉我们,曾有不少全国各地的乐姓人士来这里寻根问祖,唯独没有台湾人来过,他们希望能早日和台湾的乐姓人士建立联系。
  

  乐姓起源于西周末年,源于子姓

  历史上的名人有乐毅、乐羊、乐进等

  乐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乐姓在百家姓歌中排名第82位

  【 乐 】 《 佛学大词典 》
  (一)梵语sukha,巴利语同。
  为‘苦’之对称。即身心适悦之感觉。三受之一,又作乐受;亦为五受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故又作乐根。若由身、心上区分之,于身之适悦感受称为乐受;于心则称喜受。乐总为一切善业所引生之果报,故其业亦称顺乐受业。乐有多种分类,即:(一)三乐:(1)天乐,修十善,生于天界所受之乐。
  (2)禅乐,入禅定境界之乐。(3)涅盘乐,又作寂灭乐,得涅盘之乐。三乐另有:(1)外乐,指眼等前五识所生之乐。(2)内乐,指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意识所生之乐。(3)法乐乐,由无漏之智慧所生之乐。
  (二)四乐:(1)出离乐,又作出家乐,即出家求道而得解脱之乐。
  (2)远离乐,指初禅之乐,即远离欲与恶不善法之乐。(3)寂静乐,为第二禅以上之乐,即止息寻、伺等精神作用之乐。(4)菩提乐,远离烦恼而获真实智之乐,即得菩提之乐。此四种乐又称四味、四无罪乐,乃超越世间之寂静世界所具有之四种乐味。四种乐加上涅盘乐,则为五种乐。
  〔大毗婆沙论卷十四、卷七十八、俱舍论卷三、卷十五、成唯识论卷五、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卷十五、华严经探玄记卷七、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六〕
  (二)以乐器奏出音曲。有声乐、器乐、舞乐三类。经中之言‘乐’,多为器乐之意。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九·九上):‘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即是其例。据梵文楞伽经(Lan%ka^vata^ra su^tra)第一章所记,印度有七全音,即具六(sah=ars!ya)、神仙曲(r!s!abha)、持地调(ga^ndha^ra)、明意(dhaivata)、近闻(nis!a^da)、中令(madhyama)、鸡尸迦(kais/ika)。
  亦有以等五(梵pan~cama )替代鸡尸迦,称为七全音者。在南印度阿摩罗婆提(梵Am=ara^vati^ )塔之栏楯雕刻中,刻有琵琶及横笛类之乐器。又无量寿经钞卷五解释无量寿经所说之五音,以为即宫、商等五声。
  在中国,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征、羽。
  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磐、钟、柷等。其后印度、西域等地之乐传来,五声乃加变宫、变征而成七声,乐器种类亦有增加。盖佛教禁止以娱乐为目的之歌舞音曲,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中,列举伎乐之六失;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八以禁止作倡伎乐为八关斋法之一;五分律卷二十六禁止比丘自以歌舞供养于塔。
  然据法华经玄赞卷四末(大三四·七二七中):‘发菩提心经云,音乐、女色,不以施人,乱众生故。此供养佛,故不相违,如金藏中音乐供养事。’即准许以音乐、歌舞等供养于佛。〔发菩提心经论卷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三、前汉书卷二十一下、隋书卷十四〕(参阅‘佛曲’2626)。
  

知识推荐

高优知识网——分享有用的生活百科,一起学习优秀的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446@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118号-3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gaoyou91.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