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瑶在哪个省(丁瑶概况)
早在南北朝和北魏时期,邢窑就受到南方越窑的影响,生产青瓷。经过不断的探索,北朝最早产生了粗白瓷,唐代终于产生了成熟干净的细白瓷,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对比。白瓷的诞生震惊了世界,为瓷釉从青色走向纯白色打开了大门,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在兴窑如火如荼的晚唐时期,位于曲阳县龙泉镇简祠村的曲阳窑(后称丁瑶)开始向兴州学习,立窑烧瓷,技术日趋成熟。
(作者:程,来源:老程业余)
这次终于轮到宋代名窑丁瑶了。在中国陶瓷的悠久历史中,定窑并没有“中国瓷器先驱——千年越窑”的历史地位,“中国白瓷鼻祖邢窑”烧造白瓷的历史贡献,也没有中国瓷器的巅峰汝窑那样高贵典雅。也不像“瑶变-钧窑”那样惊艳,以简单的釉色、干净的胎骨、优美的造型、高雅的装饰艺术、先进的规模生产和符合大众的实用功能,引领着中国瓷器的发展方向,将“南以蓝为主,北以白为主”的对抗趋势从原始转向白瓷的发展轨迹,成为中国陶瓷史上当之无愧的“转折点”。你为什么这样评价丁瑶?听我引用并解释我的疑惑。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定窑花雕碗
丁瑶概况
定窑,即定州窑,有时是指由定窑系统生产的各种瓷器。丁瑶中心窑区分布在曲阳县龙泉镇简祠村,属古顶洲,周边有叶蓓村、北镇村、东川村,中心窑址为简祠村。剑祠村位于保定太行山东麓、灵山西麓的丘陵地带。它富含优质瓷石(高岭土)、釉料、松木、煤炭等燃料资源。此外,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贸易路线畅通。这是一个独特的建窑场所。邢台市内丘、临城,在建祠村以南约200公里处,是中国白瓷鼻祖邢窑的所在地。
丁瑶古窑址地理位置图
正如我在《中国白瓷鼻祖邢窑》一文中所说,邢窑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受到南方越窑的影响,生产青瓷。经过不断的探索,北朝最早产生了粗白瓷,唐代终于产生了成熟干净的细白瓷,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对比。白瓷的诞生震惊了世界,为瓷釉从青色走向纯白色打开了大门,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在兴窑如火如荼的晚唐时期,位于曲阳县龙泉镇简祠村的曲阳窑(后称丁瑶)开始向兴州学习,建窑烧瓷,技术日趋成熟。
清光绪版《曲阳县志》介绍了龙泉镇简祠村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定窑不仅模仿和继承了邢窑的工艺和技术,而且也跟随了邢窑的脚步。在邢窑白瓷的光环下,定窑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同时又特别注重新的探索,在造型设计、装饰方式、釉料工艺、烧成方法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特色。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由于资源枯竭、连年战乱、生产技术停滞,邢窑由盛转衰,丁窑则由弱转强。到北宋初期,定窑不仅取代了兴窑,使中国白瓷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且规模扩大,产量大大增加,极大地满足了当时国内外的需求,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纹痰盂高7.4,口径17.8,尺径4.6厘米。
剑祠村丁瑶古窑址平面图及位置图
定窑与邢窑相似,以白瓷为主要产品,也烧黑瓷、酱瓷、紫瓷、红瓷、绿瓷,在各种文献中称为、黑鼎、酱鼎、紫鼎、红鼎、绿鼎。定窑产品造型规整,种类繁多,主要有碗、盘、瓶、碟、盒、枕等,实用性和观赏性都很强。定窑技术最独特的特点是发明了一种新的烧制方法——过烧法,它最大限度地利用空,既节约了燃料,又防止了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大增加了产量,对陶瓷工业的规模化生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全国各地的瓷窑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定窑的装饰手法以印刷、雕刻、绘画为主,图案丰富多彩,美观大方,深受世人喜爱。
唐代定窑壶高18.5,直径6.8厘米,由河北省曲阳县文物管理所收藏
北宋时期,定窑一直处于鼎盛时期。虽不及汝窑青瓷受欢迎,但产量巨大,胎体坚硬,釉色细腻,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风尚。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出口到西域和海外。影响很广。国内众多瓷窑竞相效仿,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白瓷窑系——后世称之为丁窑系。现代考古发掘证明,宋金元时期的临城、井陉、河北、鹤壁、河南、平定、介休、霍县、阳城、蔚县、彭县、四川、景德镇、江西吉州等地,均烧有类似丁瑶瓷式的深圳生活网瓷器。深圳生活网俗称仿品,景德镇芬鼎也叫南鼎。定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形制和格局上,而且在薄胎成型、燃烧方式的推广和煤炭燃料的利用等方面促进了当时瓷器制造的进步。
五代定窑刻花莲盖罐(带正字),高7.8,直径5.7厘米。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如果说邢窑是白瓷鼻祖,形成了青瓷与白瓷的对峙格局,那么丁窑承担了白瓷取胜的关键角色,彻底将中国陶瓷理念引向了“以白为中流砥柱”的新格局,这也是我称丁窑为“中国白瓷拐点”的原因之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定窑白釉荷叶灯座
地处宋、辽、深三省交界处的,在北宋经济、社会、文化高度发达的环境中发展迅速,饱受战乱之苦。从混乱的五代开始,辽国(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扶持后金“子皇”石敬棠,从金诗王手里夺取了幽云十六州,将辽周(北宋后期)边境推到今天的山西京大同地区,并以此为基地不断进攻中原。定窑所在的定州,物产丰富,地处边陲。和平时期,对外贸易相当便利,但不时受到辽国和契丹的攻击和掠夺,尤其是公元964年、968年和979年的宋辽战争,对丁窑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即使宋和辽在公元1004年加入联盟,契丹境内辽人的入侵和掠夺也从未停止。然而,由于过度烧制和印刷技术的广泛使用,鼎窑在北宋后期进入鼎盛时期,引领了世界陶瓷的发展趋势。
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疆域图(红星为丁瑶所在地)
对丁窑的第一次致命打击发生在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祸”。众所周知,缺乏战略思维的北宋,在公元1125年与北方的徐金国联手赶走了契丹辽国,然后直接去了最可怕的徐金国。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被徐金国所灭,宋徽宗、宋钦宗皇帝及几乎所有皇族被北征,史称靖康之难。大战中,窑毁,窑工逃。公元1127年,即金太宗五年,被划入徐进王国版图。
公元1127年靖康之乱后南宋与徐进王国的对峙(红星为丁瑶所在地)
根据考古资料,从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被灭,到公元1161年金世宗大定元年,丁窑被彻底废弃,显示了战争的破坏力。很多文献都说丁瑶的命运已经终结,这是错误的。事实上,万在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振兴经济、强国富民的政策,使丁窑逐渐起死回生。许多考古发现是在这一时期生产的定窑瓷器,也称为金鼎。然而,自北宋灭亡后,统治者并没有取得进展。腐败盛行于政府和人民,没有办法治理国家。结果,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从金鼎的实物来看,金代的定窑从原料、制坯、加工、纹饰到烧窑技术基本延续了宋制,但很多人发现此时采用的是一种“堆烧法”的装烧技术。“堆烧法”是先刮去一圈釉料防止粘连,然后堆在一起入窑烧制。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产量较高,但器具质量不好。因此,丁窑“堆烧法”的出现显然只关心产量而不关心质量,这被认为是丁窑衰落的技术证据。可以说,定窑在徐金国统治时期开始衰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金顶窑齿白印菊花碗
是蒙金战争给了丁瑶毁灭性的打击。从公元1212年开始,成吉思汗率领窝阔台、木华黎、托雷等部联合南宋,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采金之战。其中,窝阔台采取直行南下的迂回策略。公元1232年(此时窝阔台已经继承了汗位),它在三圣与郭旭打了一场极其惨烈的三圣之战。金梦之战异常激烈,蒙古军队烧杀抢掠,遍地焦土。北方名窑丁、汝皆毁,无一幸免。
丁窑所属的定州,在蒙金战争后被划入蒙元时期的版图。由于蒙古多年的战争灾难、残酷的管理和腐败的政府,丁瑶的窑工逃到了南方的景德镇,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窑。这一过程在《论元朝统治与元青花的关系》一文中有详细论述。在许多文献中,都推定在蒙晋战争中灭亡,认为在死后消失。这个结论也是错误的。请参见以下证据:
《大盛远郭征朝规》二十二户卷第八册记载,元朝对磁窑按二十八分征税
《詹姆斯王续书通鉴》也记载元朝根据二十八日对定州磁性征税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金末元初丁瑶窑白瓷花形碗
细看晋末元初的定窑产品,完全采用了堆烧法,制作粗糙,胎松釉薄,与鼎盛时期相去甚远。自元朝统一北方以来,窑工南逃成为一种趋势。南逃的窑工带走了工艺、技术、灵魂和市场,丁窑无可挽回地走上了迅速衰落的道路。元朝统一中国后不久,随着景德镇窑的蓬勃发展,丁瑶完全被景德镇窑取代,完全失去了市场和生活条件。横跨唐、五代、北宋、金元时期,辉煌了近500年的著名窑址丁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