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学生的在很多国际奥赛中发挥出色,但是动手能力方面相对则较差。很多家长也意识到应该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却苦于不知道如何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DK STEM思维训练手册》
作者:【英】杰克·查隆纳/著 安安/译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DK STEM思维训练手册》是一本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最佳书籍,同时也是7-14岁孩子科学实验的必备手册,25个科学实验训练孩子的科学思维和素养。现在购买还可获得价值35元赠书一本,赠书《如何进行快速思考》《如何进行目标思考》《如何进行视觉思考》三选一,随机发货。
点击下方图片抢先购买
推荐理由1. 一流出版社精心打造,适合7-14岁儿童
这本《DK STEM思维训练手册》是DK出版公司2020年的新作品,共包含了25个科学实验、25个模型,涵盖力学、化学、建筑、光学与声学领域。每一个领域下都会手把手教孩子动手实操6-7个实验,用上手实验的方式教孩子将数理化知识融合起来,并建立模型思维。是英国7-14岁儿童科学实验课的人手必备。
DK出版公司成立于1974年英国伦敦,是企鹅兰登书屋出版集团旗下极具竞争力的品牌之一。
了解DK的朋友们都知道,DK的书向来以专业的内容、鲜明的视觉设计不断引领着国际图文书的出版风格,并在不同领域出版了多种类别的成人及儿童非虚构类图书。至今,已有60余种语言的出版物畅销于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共有千余名员工分布于欧美、澳洲、亚太等地区。
作为史上最成功的图文书出版社之一,DK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图文并茂的美学风格,更是一种面对世界和知识的态度。正如DK做书的理念——A World of Ideas:See all there is to know。正是希望用严谨且实用的知识与创意逻辑并存的设计,引发思考、启迪灵感,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探索未知的乐趣。
推荐理由2. 清晰的图片指导,引导孩子将STEM知识融会贯通
STEM是一种教育性的学习方法,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和数学(Mathematics)首字母组成,被用来指导学生探究、对话和批判性思维的接入点。最终结果是让学生参与体验式学习,坚持解决问题,拥抱协作,并通过创作过程。
其中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学则作为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
在这本《DK STEM思维训练手册》里,一共分为4大部分,力与运动、液体与化学反应、形状与结构、光与声音,每个部分下面都有6-7个小实验。
比如制作发条车了解势能原理、搭建气泡塔观察酸碱变化、模拟毕达哥拉斯杯体验虹吸效应、制作悬索桥感受张力与压力等等。
书里的每个实验从材料工具的准备开始,到的每一步操作,都有非常清晰的图片展示以及明确的步骤参考,指导孩子参照完成。除此之外,在每个图解实验过程的旁边,都会用符号标注出当前的实验过程或者现象,与哪个学科相关。
比如画着瓶子的蓝色符号,代表S(Science)——表示科学信息,与生物学、化学、或物理学的信息相关;
画着电线回路的橘色符号,代表T(Technology)——技术信息,标记这个符号代表有关工具或材料扥等信息;
画着齿轮的紫色符号,代表工程E(Engineer),此符号引向有关结构或机器的信息。
画着计算器的绿色符号,代表数学M(Mathematics),这个符号表明有关公式、形状或度量的额外信息。
推荐理由3. 启发式引导与生活案例结合、感受STEM如何改变世界
《DK STEM思维训练手册》的每个实验当中,除了讲述知识、阐明原理,还会在教孩子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出更多挑战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启。
比如在第一章力与运动这部分中,借助发条车来讲势能的原理:当上好发条后,车的发条就储存了转动发条时输入的能量,发条被拧得越紧,储存的能量就越多。而当你松手时,能量释放,发条的势能就会转化成车的动能。实现势能到动能的转化。
还可以启发孩子改变实验条件来探索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测试和调整。
1、改变实验环境——可以将自制的发条车放在地板或者桌面,甚至是不同表面来测试小车跑的速度;
2、改变实验材料——将车轮外侧缠绕砂纸、缠绕橡皮筋,增加摩擦力来观察小车速度改变的情况;
再比如第二章液体与化学实验中,用毕达哥拉斯杯解释虹吸效应。
毕达哥拉斯是著名的古希腊数学家,他当时利用虹吸现象发明了这个杯子,目的是为了惩罚那些喜欢在杯子里到很多酒的贪婪分子。当杯中的酒超过某一点时,杯子就会自动将所有的酒从杯底漏出去。实验原理利用的就是液体总是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
那么这个实验最典型的生活案例就是咱们生活中的抽水马桶。当你在抽水的时候,利用的就是虹吸原理。在马桶的水箱里,水被灌到刚好超过通向马桶的通道。当你转动手柄(咱们国内一般是一个按钮)时,将水释放到这根管道里,于是水箱里的水就全部冲入马桶中了。
这个毕达哥斯拉杯的实验相对会有点复杂,但效果很惊人,结合实际案例,又很精彩,孩子能够体会STEM思维如何创造现代生活,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一定要带娃试试!
个人建议:每次实验后,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做一张表,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写清楚在不同环境或材料下,实验结果的变化,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养成这样一个记录的习惯,有助于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加深记忆。
推荐理由4. 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大脑越用越灵活
这本与以往DK与科学或思维训练的书有所不同,每一个实验都有一步一步清晰、明确的指导步骤,整本书就是一个指导手册。全部实验过程都需要孩子动手来完成,调动孩子所有感官,参与实验训练思维,激发孩子对于科学的兴趣。
比如在第三章讲运动与结构中,用到意大利面条塔的案例,孩子们需要用意大利面、棉花糖来建造要做高塔,并不时地通过调整面条塔的形状与结构来测试高塔的稳定性。
这里面就需要孩子自己先制作出一个正方形的底,但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这个形状稍有不慎就会变为平行四边形。
而但搭建出正方体轮廓时,整个框架也非常容易晃动倾斜。
为了要使立方体稳固,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在整个框架内添加对角线。可以在正方形的每个面上的每对对角加一条对角线,作为撑柱。这样这个结构就不容易晃动了。
这个实验其实很适合低幼孩子进行尝试。家里没有意面和棉花糖的,或者觉得使用食材比较浪费,那么完全可以用牙签和橡皮泥进行替代。下图就是早年我家孩子在4岁的时候,我带他做过的类似实验。当时的结论是,三角形底座四边形底座更具有稳定性。当然,孩子大了,懂得原理多,玩法也就会更多。
根据这本书里给出的实验,低幼宝宝有低阶的玩法,大龄儿童有更高深的操作。家长灵活引导就好。
总之,孩子自己上手操作的收获,要好过一万次家长和老师的说教。这本实验操作手册,就是利用严谨且实用的知识与创意逻辑并存的设计,引导孩子上手操作,引发思考、启迪灵感。
推荐理由5. 用随处可见的材料,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虽然是指导孩子操作实践,但这本书里的实验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基本都见得到的,很多都是日常生活里攒的一些瓶瓶罐罐和废旧纸箱、报纸。
比如制作塔式起重机里需要用到的主要材料就是纸板、瓶盖、绳子、纸杯、塑料瓶等等;
而制作报纸凳子就再简单不过了,只需要胶带和很多报纸
而制作波动机则需要提前准备一些竹签(这个可以在网上提前买好)、橡皮泥、和管道胶带、卷尺。
像竹签、冰棍棒、废纸板、瓶盖等这类材料在整本书里的实验中应用的会比较多,建议可以提前购买或者把生活里平时不要的材料囤一些。
剩余的像胶水、卷尺、皮筋一般家里都是有的,实在没有网上也非常多,价格也不贵。屯一部分孩子大了迟早用得到。还有些实验需要准备石头、沙子这些在户外就可以找的到。
有些家庭给孩子做科学启蒙早,买过不少科学实验盒子,我也建议把里面用过的材料包留下来,因为很多材料尤其像是粉末类的,自己配的话确比较麻烦。实验盒子里配备的响度齐全,留下来等娃以后大了也有机会用得到。
当然,如果遇到手头没有的材料,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开动脑筋想办法将材料替换。
比如在悬浮球这个实验里,需要用到毡尖笔来制作一个空管。
我家没有这种笔,于是就找了一张硬一点的卡纸,卷了一支笔来做好模型的内部支撑,自制了一个纸质的空管(模型固定后再把笔拿出来),这样,就算替换了材料最终效果也与用毡尖笔的塑料空管无差。
而在材料制作完成开始吹气的时候,孩子由于力气小,吹气不稳定,小球并没有悬浮起来,而后期换做我来吹,小球就能够维持几秒钟的悬浮状态。而在这个实验过程里,孩子自己摸索和体验了不同材料、不同条件下实验的结果也会不同,亲历了琢磨、论证、总结和收获的过程。这个才是对孩子来说动手做实验的最终意义。
正是应了开头那句话,失败乃成功之母。做实验,和孩子一起做实验,其实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不论是材料或者实验条件,可以有无数种尝试和论证。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了,去改进,去总结。孩子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有了热爱,收获才会更大。
本书推荐年龄是在7岁+,低幼年龄段的可以在家长陪同下共同参与,趣味式引导;大龄儿童可以独立或者和小伙伴一起团队合作。无论是爱好实验、喜爱科学、或是想要用简单原理认识世界的大小朋友,本书都能够帮你用简单的操作、有趣的体验、新的思维,探索出不一样的世界!
现在购买还可获得价值35元赠书一本,赠书《如何进行快速思考》《如何进行目标思考》《如何进行视觉思考》三选一,随机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