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收渔利的典故出处?
坐收渔利,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从中得到好处。出自: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近义词有:坐享其成、不劳而获、无功受禄,反义词有: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坐收渔利是中性成语,动宾式成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坐收渔利的详细解释:
成语名称:坐收渔利(zuò shōu yú lì)
成语释义: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从中得到好处。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近 义 词:坐享其成、不劳而获、无功受禄
反 义 词: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成语用法:动宾式成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辨形:渔,不能写作“鱼”。
坐收渔翁之利有何典故啊?
出自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yù)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
鹬鸟用尽力气,怎么也拔不出嘴来。蚌也脱不了身,不能回河里去了。
河蚌和鹬鸟就争吵起来。
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一天、两天不下雨,没有了水,回不了河,你总是要死的!”
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我不放你,一天、两天之后,你的嘴拔不出去,你也别想活,总要饿死!”
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什么意思?
坐山观虎斗,就是在某件事情上和某个局势中,面对不同的利益追求,相关当事方发生矛盾冲突时,其中一方当一个旁观者,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结果冲突的双方可能两败俱伤,或者局势发展有利于自己时,伺机而动,即坐收渔利!
坐收好处是什么意?
从中渔利渔:劳取。渔利:乘机谋取不正当的权益。人当中捞取好处。 坐收渔利 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而从中获利。
坐收渔翁之利是什么意思?
“坐收渔翁之利”这句话的原话是“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出处: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臣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打渔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父”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2.类似句子:
鹬蚌相争,渔人获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三国时期谁说的坐收渔利?
是魏主曹丕所说。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称帝后,不听众臣谏阻,决定执意亲統70万蜀军伐吴,为结义兄弟关羽报仇。
消息传到吴国后,朝中无调兵遣将之人,率军抵挡蜀兵。武将能征贯战的几乎没有,文臣更是束手无策。
于是吴主孙权向魏国曹丕称臣,请求魏国出兵救援吴国,魏主曹丕以’朕要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力’,断然拒绝了孙权的请求。
坐收渔力是三国时期魏主曹丕所说的。
以逸待劳,坐收渔利什么意思?
以逸待劳中“待”字不能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而是意指不一定只用进攻的办法,关键在于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化被动为主动,等待最好的时机再出动。
坐收渔利是利用别人彼此间的冲突矛盾而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