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学习有用的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日常百科校园生活教育科学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胡济邦(胡济邦的精神)

发布时间:2023-07-11 05:42责任编辑:姜小新关键词:

毕季龙的家庭背景

毕季龙出身名门望族,乃祖毕畏三清末由部曹外放浙江候补道,后来又做了民国的官,周旋于军阀之间。毕家与李鸿章及刘铭传均属姻亲。毕家初居杭州候朝门,所建屋宇有一集句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故乡无此好湖山”。

毕季龙与其弟毕朔望(当时名庆杭)的童年前期是在杭州度过的。毕季龙的父亲毕振达(毕倚虹)是清末民初上海滩无人不晓的小说家和报人。可悲的是,毕倚虹终因沉湎声色,流连于风月场中,不能自拔,为旧社会污淖所吞没,无可奈何地搁下了那支风靡一时的神来之笔。英年早逝,抛下一班儿女,遂由旧友代为料理后事。

毕季龙长兄毕庆昌后去台在地质部门任职。次兄毕庆康后赴南洋经商。毕季龙本人因叔父毕介青无嗣,过继为子。毕介青久居扬州,小弟毕朔望也当过外交官,又是诗人,离休后至今仍是中国笔会中心书记、外交学院教授。

毕季龙夫人胡济邦,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外交家和名记者。 据著名集邮家、原国民党政府驻波兰临时代办姜治方回忆:“胡济邦是一位活跃于东欧外交界的中共地下党员。”

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是谁?

有历史可考究的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乃是西汉时期的女子-----冯嫽。

该女子事迹如下:

汉武帝时,为集中力量打击匈奴侵扰,对西域的乌孙国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解忧为公主,嫁给乌孙王军须靡,公主随带了侍女冯嫽同去乌孙。

冯嫽生性聪慧,知书达理,与公主相互慰勉,立志安居乌孙,不负使命。她常驰马牧场,出入毡帐,只几年时间,便已通晓了西域的语言文字及风俗习惯。

不久冯嫽遵朝廷之命,以使节身份代表公主访问邻近各国。向各国国王赠送礼品,宣扬汉朝教化。各国君臣见汉朝以女子为使,大方谦恭,善于辞令,与人交谈时连翻译都不用,惊奇之余,啧啧夸赞,尊称她为冯夫人。对此《汉书·西域传》有载:“初,楚公主侍者冯嫽能史书,习事,尝持汉节为公主使。行尝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

乌孙右大将爱冯嫽多才多艺,聪慧漂亮,求为妻室。冯嫽从两国友好大局出发,欣然同意,自此,汉朝与乌孙友情日增。到了汉宣帝执政之际,乌孙发生内乱。朝廷原本想让外甥元贵靡继承王位,不料北山大将乌就屠杀死国王,自立为王。宣帝得报后,急令破羌将军辛武贤率一万五千兵马进驻敦煌,准备讨伐乌就屠。西域都护郑吉虑及汉军道远兵疲,胜负难料,建议朝廷派使与乌就屠谈判,劝其让位。他知冯嫽善办外交,推荐由她当此重任。

值此危难之时,冯嫽欣然受任,她与乌就屠本就熟识,开门见山说:“将军夺了王位,似是可喜,然喜中不可无忧。如今汉朝大军已至敦煌,将军区区兵力,岂不是以羊群搏猛虎?”

乌就屠听了甚为惶恐,沉吟不语。冯嫽晓之以理:“汉与乌孙亲如一家,若两国开仗,百姓遭殃,将军也必身败名裂,望三思而行。”乌就屠自知远不是汉军对手,终于让步说:“愿听夫人劝告,让位于元贵靡,但求汉朝给个封号。”冯嫽爽快答应,又悉心劝慰了一番。

宣帝得悉冯嫽出使告成,十分高兴,他对冯嫽也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诏令回国。冯嫽回到阔别四十年的故都长安时,宣帝令文武百僚在城郊迎接。京畿百姓闻讯,不期而集,争睹女使者的风采,人山人海,道路堵塞。当日,宣帝在宫中召见,冯嫽奏告了劝导乌就屠经过,建议给予封号以安其心。宣帝盛赞其远见卓识,欣然采纳,并封她为正使,竺次、甘延寿为副使,再次出使乌孙。

冯嫽驷马锦车,手持汉节,召乌就屠至赤谷城中,宣读诏书,封元贵靡为大昆弥(王号),乌就屠为小昆弥。靠着她奔走斡旋,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消除了汉与乌孙的一场杀伐!

又过了两年,元贵靡病故,其子星靡即位。时解忧公主年近七十,奏请朝廷准允后,带着冯嫽一同返回故国。哪知星靡生性懦弱,治国无方,局势又起动荡。冯嫽身在长安,心挂乌孙,上书宣帝请求再为汉使。宣帝准奏,选派骑兵一队护送冯嫽第三次出使乌孙。

胡济邦的人生经历

1911年农历9月11日,胡济邦出生于浙江省永康县古山镇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

1927年,胡济邦16岁,考入杭州法政学校,那一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大屠杀、马日事变,共产党奋起反抗,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暴动,腥风血雨迎面扑来,正值豆蔻年华的胡济邦在此时开始接触革命思想。

第二年夏天,胡济邦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经济系,加入反帝大同盟。这是我党领导的爱国群众团体,任弼时、潘汉年等人曾参与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12月,北平学生南下示威团到达南京,17日,南京、北平、天津、上海、武汉、广州、安庆、苏州、济南等地学生共3万余人,从中央大学出发,举行声势浩大的联合总示威。胡济邦作为中央大学护校委员会13名委员之一,慷慨参与。

1932年夏,因为参加抗日运动,胡济邦被学校开除。21岁的年轻姑娘毫不气馁,立即北上,到北京大学旁听,她一边学习,一边参加革命活动。 1933年春,在国民党兵工署预算处当会计,深得署长俞大维信任的四兄胡济时介绍胡济邦进入俞宅,教授俞公子英语。兵工署署长是国民党高官,经常参加蒋介石的重要军事会议。胡济邦借此获得了大量国民党核心军事机密。圆融通达的胡济邦,颇得俞大维一家喜欢,俞大维本人也对胡济邦从不防范,常在公务之余,和胡济邦谈论国事。

1933年7月的一天,俞大维从庐山回到南京,对胡济邦欣欣然道:“蒋委员长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了进剿共军的详细计划,我看,朱毛红军这次的日子恐怕不长了……”胡济邦认定俞大维一定有蒋介石的“剿共”计划,因为兵工署长必须熟悉军事部署,不然,无法向各部提供武器弹药。胡济邦不动声色,没费多大周折就找到了俞大维从庐山带回的一大摞军事文件,都是绝密材料。她用最快的速度一一拍照,将情报送了出去。

当江西瑞金中央苏区的红色通讯社刊出这些绝密文件的时候,蒋介石大惊失色,气得差点晕倒。

1933年夏,经二哥胡济川和恩师何浩若举荐,又有俞大维和胡济时的说合,胡济邦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进入国民政府外交部国际司五科(护照科)任科员。

1934年春,23岁的胡济邦由卢涛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共秘密党员王昆仑即来找她,请她办几张前往苏联的护照。在白色恐怖下,如果按正常渠道申请护照,恰是自投罗网。故而共产党人往往从满洲里和新疆偷越国境,但那是十分危险的。如果能拿到真正的护照,盖上外交部的大印,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出国绕道去苏联了。“县官不如现管”,王昆仑考虑,倘若转弯抹角从上层找关系,牵涉面太广,反而误事,他很自然地想到了已经打入护照科的胡济邦。当王昆仑遮遮掩掩地向胡济邦说明来意,聪明的胡济邦嫣然一笑,打趣道:“堂堂国民政府立法委员,需要几本护照还不容易!需要几本?尽管吩咐。我明天就给你送上。”王昆仑欣喜异常,没想到如此轻而易举就能拿到护照。

16本护照到手后,还要从南京安全送往上海,交到有关人员手中,而此时王昆仑已被军统戴笠列入黑名单,行动受到沈醉的严密监视。形势危急,胡济邦假扮成王昆仑的情人,以去上海度周末为由,结伴而行。沈醉嗅出其中奥妙,即在上海霞飞路霞飞坊王公馆四周布控,来个守株待兔。但王、胡二人更为机警,他们在上海站下车后,根本没有回家,而是让胡济邦入住东方饭店,王昆仑下榻青年会,两人迅即赶往事先约好的接头地点,将护照交与组织。沈醉他们守了一夜,连个人影也没见到!只好以“王和情人在外夜宿未归”电告戴笠复命。一场风波化险为夷。

此事给当年党中央军委书记、总管特科的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当面夸奖胡、王二位:“多亏你们搞到了出国护照!” 1935年,胡济邦被派往国民党驻苏使馆工作。组织上交代她任务:利用国民党大使馆的岗位为党(如客观需要)也包括为苏联党做工作。

1936年初,胡济邦在上海独自登船,乘一艘苏联破冰船,到达海参崴,然后坐了9天9夜的火车,穿过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到达莫斯科,任当时的中国驻苏大使馆新闻专员,兼《中苏文化》杂志驻苏记者。

胡济邦作为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的新闻专员抵达莫斯科,是中国有史以来派驻国外的第一位女外交官。

谁曾料到,此一去,竟是漫漫13年!毋庸置疑,这是胡济邦一生最为灿烂的篇章。 此时,活跃在苏德战场上的身影属于胡济邦:她是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又是女性;唯一持有外交官护照的记者;在前线坚持时间最长的记者;中共秘密党员。她的事迹媲美须眉,称得上巾帼英雄。

年轻时的胡济邦风姿绰约、仪态万方,用当今时髦的话说,是美女外交官,美女记者。但她的名气并非源自年轻貌美。埃德加·斯诺曾评价她:“胡济邦女士是中国唯一的驻苏战地记者。苏德战争如何?我看中国武官的分析是错的。胡济邦女士说胜利一定属于苏联红军,那才是正确的。”这位《西行漫记》的作者,将毛泽东的照片和胡济邦的照片一起印在了书的扉页上。

胡济邦和斯诺是很好的朋友。1941年,斯诺接受《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任务,前往苏联和欧洲,在莫斯科的记者圈子里和胡济邦相遇。“在语言大师中,最‘威风’的恐怕非胡济邦莫属。这位先后为国民政府和人民政府的外交部效劳过的女秀才,正是曾经与世界五巨头笑谈国际风云的唯一的中国外交官呢!”胡济邦“跟苏联元帅斯大林在一起时说俄语,跟美国总统罗斯福、杜鲁门,英国首相张伯伦、丘吉尔在一起时说英语,跟法国总统戴高乐说法语。她还用流利的匈牙利语采访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匈牙利总书记卡达尔。同时她还会日语、拉丁语……”。

这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女子,在莫斯科13年(1936-1949),目睹了苏德战争的全过程,写出了无数篇战地报道,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发表在国民政府情报司(即新闻司)英文版的《自由论坛》周刊和《中苏文化》杂志上。胡济邦凭借其卓越才能,成为莫斯科新闻、外交圈举足轻重的人物。

小学生一年级反法西斯作文

时光倒回到70年前。凌晨听到德国投降的消息,莫斯科市民蜂拥来到大街上,许多人还穿着睡衣睡袍就跳起舞来。“胜利啦!我们胜利啦!”纵情的欢呼声响彻夜空。

人们有理由欢庆,因为胜利如此艰苦卓绝。“飞机狂轰滥炸,扔下的炸弹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多!”——中国战地记者胡济邦忠实记录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全过程。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最惨烈的时候,“新到的红军士兵平均生命不足24小时,而红军军官则不多于3天!”战后多年,马马耶夫高地依然荒凉,因为青草都无法穿过厚厚的弹片层。从莫斯科到柏林的1500公里直线距离,平均每一米就掩埋着5.7名苏军将士的遗骨。库尔斯克大会战中,双方超过6000辆坦克鏖战数月,胜利的天平在最后一刻倾向坚强的苏联人民。

人们有理由铭记,因为牺牲如此壮怀激烈。抗战打响,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投入敌人火海,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击碎。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无数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最后她6位至亲至爱的人全部战死沙场。台儿庄激战的最后时刻,守城的一个师消耗殆尽,只剩下一小块阵地。也就是在

知识推荐

高优知识网——分享有用的生活百科,一起学习优秀的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446@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118号-3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gaoyou91.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