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精神情感和文化涵养
过年的方式在变化,但春节作为中国人的文化仪式与情感根脉始终没有变。审视好传统文化的迭代进程,采撷有助于文化流传的形式、载体和资源,在节日的仪式感中品味生活的温暖,在“此处心安”的根脉感中体悟家的慰藉,我们定能以最好的姿态,迎接每一次全新的出发。
对中国人而言,一个家字承载着太多情感。有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的浓浓亲情,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绵远乡愁,更有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的家国情怀,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中所蕴含的人生逻辑、价值观念。
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对家的精神归属早已浸润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到春节,国人对家的感念和追逐便会愈加强烈,回家过年便成为华夏大地上最强劲的律动。落叶归根、思乡恋家,这是中国人幸福观的基本经纬,朴素而有力量。
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
变动不居的时代,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中,找寻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仪式、情感根脉,对我们来说意义深远。全速前行的中国,匆忙的脚步、远方的梦想成了许多个体生活的主线。但无论风筝飞得多高,总离不开一根线的牵引。
节日的喜乐、家庭的温馨之于游子,也正如这根线一般,丝丝缠绕着人们心头最柔软的部分。有人说,你越是走得远,那份缱绻乡情越是浓厚;你越是走得快,那份安静、祥和越让人怀念……的确,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根脉是源自历史的醇醪佳酿,也是走向未来的精神通道。
眼下,我们的生活窗口急剧扩大,虚拟世界也在空前膨胀,当此之时,那些缓缓流淌着的阖家团聚的亲情、慎终追远的家风和孝悌忠信的追求,显得尤为珍贵。透过这些承载文化的仪式感,我们捕捉到的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层动力。
春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春节所蕴含的是一种蕴含着古老文明与文化的节日。它孕育着“仁义礼孝和”的道德之光,也饱含着“福禄寿喜财”的人生追求。它可以表达阖家团圆的喜庆之情,同时也可以彰显举国欢庆的热烈场面。
从时间角度看,过春节就是新年对旧年的取代。面对新生的时间和即将到来的春天,人们要举行庆贺仪式。过年的习俗包含着驱凶祈吉的寓意,其中放鞭炮是典型的驱除凶邪的习俗活动。正月初一既是一年的头一天,又是孟春之月的头一天,很早就与“春”联系起来。
家,在过年期间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指向和归属。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时,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们春节期间的美好诉求。
春晚有着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
就像春晚在大年三十除夕之夜的黄金时间播出一样,春晚与守岁、吃年夜饭、家庭团聚等民俗结合起来,象征着团圆,象征着和谐,也象征着社会共识的达成。
春节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习俗,而是在于家人团聚、亲人和谐、健康美满的幸福感。于华夏儿女而言,春节是“团圆节”,更是“感恩节”,感恩五谷丰登,感恩年年有余,感恩团圆之乐,感恩和谐之喜,感恩健康、感恩平安、感恩幸福。
春节的文化意蕴及其传承价值是什么?
春节的文化意蕴及其传承价值是: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春节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的意义:
春节代表的是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美好祝愿,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表达和释放情感时候、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的精神支撑。?
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经营。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资源,只要我们经营得法,它就有着巨大的文化增值潜力。
春节文化内涵是什么?
春节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习俗
新春贺岁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